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为什么航海之王就没,因海禁错过航海时代

为什么航海之王就没,因海禁错过航海时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8 19:48:34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从明朝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共七次下西洋,相比于欧洲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7),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9),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是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洪熙帝朱高炽一度“罢西洋宝船”,宣德皇帝继位后进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就因为“靡费巨大”而停止了。

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则使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从动机看: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建立朝贡外交和怀柔远人的和平目的,而西方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动机不同自然结果也不一样。

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下西洋,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航海活动。“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然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他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

1402年,当朱棣攻下南京时,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这对朱棣而言始终是块心病。《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很多历史学家了认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带着一个秘密的使命,那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宣扬国威,建立朝贡外交中国自先秦时已形成华夷观念,“天朝上国”的观念由来已久。

上古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自称为华夏族,把黄河中下游地区称为中原,这里经济最发达,文明最优越,是天下的中心,而周围的其他地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为夷狄,视为不文明不开化之地。周朝开始推行分封制,除诸候要定期向中央朝贡述职外,那些小国蛮夷也要向周天子朝贡。秦汉时,那些中央政府不能够直接统辖的地方统称为蛮夷,要定期带着礼物来到中原朝见皇帝,以表忠心和诚意,而皇帝而皇帝则要进行回馈,这就形成了中原与蛮夷的朝贡关系。

到唐朝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更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明太祖朱元璋时,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国家财政较为拮据,外番入贡,明王朝都要进行恩赐,回赐之物常常远超进贡物品。朱元璋便下令限制外番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改为十年一贡,于是明王朝的国际声威日渐下降。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蒙古人在北方仍虎视眈眈,战事不断,永乐皇帝甚至五次御驾亲征,所以明朝的主要重心放在安定北方,加上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日本还斩杀了大明使臣,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

民间贸易被禁止,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变得兴盛。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扬威海外,宣示大明国威和经略海上的实力,命郑和下西洋。《瀛涯胜览》中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到龙门牙(今新加坡南岸偏西海峡的石叻门),当时这里由暹罗国管辖,每年要向暹罗国进贡黄金四十两,否则派人征伐。郑和奉命敕赐其头目拜里迷苏剌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建碑封城,赐名满剌加国。

此后,暹罗国不敢再来侵扰。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领妻子和陪臣540余人到大明朝贡。震摄蒙元残军和海上倭寇郑和从明朝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七次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远洋航行,既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更要有高超的造船技术。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最大的海船长达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第次出海约2.7至2.8万,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这在15世纪堪称世界航海之最。

郑和船队的船只分为五种,各有用途:第一种是宝船,体积远超一般船只,一次可容纳上千人,为郑和和外国使臣的坐船;第二种是战船,体积最小,沿途护航,可以应付突发战争;第三种是水船,载运兵员;第四种是马船,运输货物;第五种是粮船,用来运输粮草。这样庞大的船队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七下西洋,显示了明王朝强大的国力,对蒙元残余势力和海上倭寇都是很好的震摄。

文章TAG:航海海禁之王错过时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