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做容易做的酒是怎么做的,3斤粮食1斤酒是真的吗

做容易做的酒是怎么做的,3斤粮食1斤酒是真的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1 00:52:26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在粉碎细度一定时,原料的吸水能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采用较高温度的水来润料可以增加原料的吸水量,使原料在蒸煮时糊化加快;同时使水分能渗透到淀粉颗粒的内部,发酵时,不易淋浆,升温也较缓慢,酒的口味较为绵甜。另外,高温润糁能促进高梁所含的果胶质受热分解形成甲醇,在蒸料时先行排除,降低成品酒中的甲醇含量。

高温润糁是提高曲酒质量的有效措施。高温润糁操作要求严格,润糁水温过高,易使原料结成疙瘩;水温过低,原料入缸后容易发生淋浆。场地卫生不佳,润料水温过低,或者不按时搅拌,都会在堆积过程中发生酸败变馊。要求操作迅速,快翻快拌,既要把糁润透,无干糁,又要不淋浆,无疙瘩、无异味,手搓成面而无生心。3.蒸料蒸料也称蒸糁。

目的是使原料淀粉颗粒细胞壁受热破裂,淀粉糊化,便于大曲微生物和酶的糖化发酵,产酒成香。同时,杀死原料所带的一切微生物,挥发掉原料的杂味。原料采用清蒸。蒸料前,先煮沸底锅水,在甑篦上撒一层稻壳或谷壳,然后装甑上料,要求见汽撒料,装匀上平。圆汽后,在料面上泼加60℃的热水,称之“加闷头浆”,加水量为原料量的1.5~3%。

整个蒸煮时间约需80min左右,初期品温在98~99℃,以后加大蒸汽,品温会逐步升高,出甑前可达105℃左右。红糁经过蒸煮后,要求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有高粱香味,无异杂味”。在蒸料过程中,原料淀粉受热糊化,形成α一化的三维网状结构。高粱所含的主要糖分蔗糖也受热而转化成还原糖。蛋白质受热变性,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在蒸煮过程中与糖发生羰基氨基反应,生成氨基糖。

单宁也在高温下氧化,都加深了糁的颜色。由果胶质分解出的甲醇也在蒸料时被排出。蒸料时,红糁顶部也可覆盖辅料,一起清蒸,辅料清蒸时间不得少于30min,清蒸后的的辅料,应单独存放,尽量当天用完。4.加热、扬冷、加曲蒸后的红糁应趁热出甑并摊成长方形,泼入原料量30%左右的冷水(最好为18~20℃的井水),使原料颗粒分散,进一步吸水。

随后翻拌,通风凉渣,一般冬季降温到比入缸温度高2~3℃即可、其他季节散冷到与入缸温度一样就可下曲。下曲温度的高低影响曲酒的发酵,加曲温度过低,发酵缓慢;过高,发酵升温过快,醅子容易生酸。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天,料温不易下降,翻拌扬凉时间又长,次数过多,使杂菌有机可乘,在发酵时易于产酸,影响发酵正常进行。

根据经验,加曲温度一般控制如下:春季20~22℃,夏季20~25℃,秋季23~25℃,冬季25~28℃。加曲量的大小,关系到酒的出率和质量,应严格控制。用曲过多,既增加成本和粮耗,还会使醅子发酵升温加快,引起酸败,也会使有害副产物的含量增多,以致使酒味变得粗糙,造成酒质下降。用曲过少,有可能出现发酵困难、迟缓,顶温不足,发酵不彻底,影响出酒率。

文章TAG:粮食做容易做的酒是怎么做的3斤粮食1斤酒是真的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