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一统乱世是什么意思,隋这些一统乱世的朝代都比较短命

一统乱世是什么意思,隋这些一统乱世的朝代都比较短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6 09:23:4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我就为后世留下大将丁奉,并栽培赵云后嗣赵统,赵广等将军之后嗣,不抱希望的抗衡司马家族。实际上,在文臣中选了司马懿既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个极度失败的选择。他能被我重用,也能随时把我抵垮;他能让我成为雄冠天下的诸侯,也能让我变成溃不成军的乞丐。但在前三国创业,没他肯定不行,但若这样,想杀他的时候肯定杀不了了。

秦始皇嬴政一统乱世,功利千秋,但大秦帝国为何只延续了十五年?

秦朝亡于暴政,这不过是表面现象。秦朝、西晋、隋朝都不长久,其中有个共性,任何以强制武力结束大分裂时期的朝代,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收拾人心、解决长期存在的造成分裂的根本性原因。一、秦朝之前是什么?是从西周初年就开始实行的分封列国制,地区分治的理念根深蒂固同理,西晋之前是好几十年的三国时期,这还不算分裂得太久。

隋朝与秦朝更接近些,它之前,是数百年的大分裂时期。这种共性不是偶然的,后面的历史,依然能找到例子。从大分裂的一地鸡毛,到一些地区强国逐渐实现大地区一统,再到完全一统,从表面上看,秦朝、西晋、隋朝都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其中造成分裂的根本性原因,需要这些朝代啃骨头去解决,这可不是吃肉,而是啃骨头,结果这三个朝代都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当然,三个朝代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秦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以严酷刑法和强大的秦军保证其统一政策的实施;而西晋呢,听之由之,以大贵族的支持维持其统治;隋朝呢,同样实施了大规模的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改革,宁可得罪关陇贵族和地方实权派。于是,三个朝代之后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秦朝之后,有辉煌的汉朝;西晋之后,中国陷入更大的分裂;隋朝之后,是繁盛的唐朝。

二、秦灭六国,六国的仇怨均集中在秦朝身上六国的王族、贵族因为失去了其特权,对秦朝恨之入骨,这是肯定的。同样,在统一战争中,秦军屠杀六国军民,据说光白起就杀了上百万人,老百姓们能不恨秦朝?还有一类人,可能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游走天下的学者、士人,因为秦朝禁止言论、还以吏为师,他们不但失去了一朝骤贵的机会,甚至失去了谋生的途径。

秦末,起义军蜂起,大多数义军的头头都是六国的老贵族后代,各国士人为义军之中坚主力,造反百姓如同潮水,最终淹没了秦朝。三、秦朝的苛法和暴虐,只是加快秦朝覆灭的因素打天下不同于治理天下,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不得不说,秦朝原本就是依靠其强制法令来迅速解决国家治理中的问题的。商鞅改革,也以严法厚赏来推行,前三年,秦人都觉得很不自在,三年后才国家大治。

秦朝建立后,同样要以严法来推动其解决长期分裂的政策,但此时秦国的国土,比起商鞅时期何止扩张了十倍,秦人不自在了三年,那整个天下的人是不是得不自在三十年,才能初见革新的成效?事实上,这还不是倍数的增长,而该是量级的增长。恐怕得五六十年后,革新的效果才能得以最好体现。恰恰,汉兴五十年后,进入了汉武帝的极盛时期。

假设,曹操统一天下,或是刘备统一天下,现代思维的你更倾向谁一统?为什么?

年少时,读《三国》,恨不刘备一统乱世。仁善、爱民。手下文有诸葛、庞统,武有五虎关张赵马黄,一副明君贤士良将图。及至长大,经历世故,看多书籍,有了自己思维发散的认知,才知道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世间万象,并不是人云亦云,都是适用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观点的。刘备仁义,不也是在荆州地盘上,与孙权争三夺四,推诿扯皮,权谋用尽吗?刘备善良,不也是夺了同宗兄弟的地盘吗,得了益州后,不也是兴奋难抑,大加封赏手下近臣,民生置于后吗?!什么正统不正统,乱世中站直了别趴下,就是王道。

理解刘备,也理解了刘备就一枭雄。唯其创业颠簸,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后人挑指赞誉。反观曹操,跳出罗贯中笔墨扭曲,他举正师灭袁术,势亏时克袁绍,败吕布讨刘表,荡平北方,兼破匈奴,真雄杰也;他改善恶政,重用人才,兴屯田制,倡俭弃奢,真大略也;他横槊赋诗,悲凉慷慨,真性情也。如果说刘备的人格魅力,在于会为人,会团结团队,那么曹操的人格魅力就在于胸襟广阔,志在千里。

他明知关羽重义,而成全放之,陈琳檄文恶言,一笑置之。若说权谋,世人有厌。然而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刘备、孙权,亦不敢说从未厚黑行事过。不多絮言,主观抒意。如若刘备一统天下,跟随他的兄弟,手下,定会大加厚赏,荣光添身。刘备也会想亲善天下,但想的更多的怕是,学高祖刘邦,后代为王,分封各地,亲善士族,轻于民生,如何巩固家族天下。

从东汉末年到隋文帝一统天下为中国的第二次大分裂,造成这种形势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自董卓入洛阳到隋文帝一统天下(189—589),整整四百年,中国重新陷入分崩离析的状况中,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前770—前221)的五百五十年的状况相差无几,这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二次大分裂。第二次大分裂的因素与发展,较春秋战国时期要复杂得多,关于这些,容后叙述,我们现在要分析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第一是后汉地方官权力很大。

郡守的地位很高,秩两千石,与九卿地位相等,政绩好声望高,可得征召入京为丞相,中央政府的高官,亦可出任为郡太守。郡太守可独自选任属吏,不受中央管制,所属低级官吏,限用本郡人,高级职员则不受籍贯限制,所以郡守可以笼络天下人才。前汉有郡尉主军事,后汉地方军不受军事专业训练,故郡尉被取消,地方武力直接受太守控制。

太守主持全郡军政自不待言,财政亦由其自由支配,只是每年派人到丞相府汇报而已,任期也无限制。事实上,他们俨如一个独立王国的国王,只是不能世袭而已。郡之上有州牧,由武帝时的刺史演变而来。武帝设刺史秩仅六百石,为皇帝耳目,权力虽大,但职位低,做刺史九年而善尽职守者,才可迁升为郡太守或国相。后汉改秩两千石,地位提高,同时有治所。

灵帝时因地方不靖,乃改刺史为州牧,主管该州所辖各郡。全国共有十三州、郡国一百有余,每州辖七八郡不等,州牧便成为雄踞一方的势力。第二是由于后汉士风重名节,对恩主报恩的观念深入士大夫阶层,士大夫们逐渐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道义集团。郡守可自任属吏,又可选举孝廉,孝廉要向恩主报恩,属吏对主官竟比之为君臣关系,属吏要忠于他们的所谓的“君”。

有一位太守贪赃枉法被下狱,朝廷拷问他的属吏以求罪证,属吏竟以“臣不能谤君,子不能责父”作答。有一位县令闻知他的恩主要经过县境,乃去迎候,因稍迟未得见面,遂弃其官守,追见其恩主。这一类事例很多。因此,在后汉的士人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央政府的观念,只有效忠于个人的“热忱”,这种政治上的离心力是分裂的原动力。

第三是后汉以门第与士族为中心的分裂情势。察举孝廉与报恩两件事交互影响,使得后汉的门第形成。按郡太守察举孝廉并无客观标准,全由自己主观决定。太守为了向当初荐举他为孝廉的恩主报恩,最佳的回报是也举恩主的子弟为孝廉,如果其人在本郡,荐举是极简单的,如果其人不在本郡,也可辗转请托以求达到目的。于是有地位的人家,其地位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大,有如滚雪球一般,仕途遂逐渐为一个个大家族所垄断。

文章TAG:一统乱世短命朝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