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三国王朝如何只让小兵进攻,就因提拔了一个小兵

三国王朝如何只让小兵进攻,就因提拔了一个小兵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9 16:25:3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本作三国中投石车精度感人,每只队伍带一台即可。有些王朝甚至因为打不过这些游牧民族,最终被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王朝动乱期,和平稳定的中原王朝是能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所以说蜀汉能让邓艾安心的屯田,将来伐蜀吗?这时姜维每次要大举北伐,费祎只给他不到万人。

《全面战争:三国》里面如何搭配兵种和阵型?

武将  演义模式下三国的武将相当的牛,和战锤一样,基本是抗线的主力,武将抗线,骑兵绕后,弓箭输出,步兵看戏,差不多就这个套路,步兵看戏说的可能有点夸张,后期步兵还是要平A上去怼一怼的,但交战初期一般要靠武将顶上去,靠弓箭输出,这要才能以最小的损失打出最大的战果。  武将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个人感觉,一支队伍里必带的是水属性武将,因为只有水属性武将才能招投石车(至于为什么要带,后面再说),而且也只有水属性武将手下的弓箭才能发火箭,打击士气烧对方箭塔都非常不错。

  另一个必须要带的是单挑型将领,一般来说单挑型将领可以从金木火三个属性中选择,但个人强力推荐金属性武将,那是真的猛,昨天用曹操打张超的时候,一个6级的土属性曹操和一个5级的木属性夏侯惇而且是满神装,被张超的一个金属性大众脸女将连续单挑打败,其中那个金属性女将在只剩下1滴血的时候成功反杀夏侯惇,那是真的牛。

  木属性单挑也挺强的,单挑虽不如金属性武将,但感觉木属性的那个技能冲到小兵里开无双清兵挺快的,也算是各有所长。至于火属性,如果不是传奇武将,还是慎用为好,尤其是火属性那个减自身50%闪避的技能,冲人堆里简直是找死。  队伍里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指挥型将领,也就是土属性,因为他可以给整支队伍加成各种战役buff,当然,这不是必须的,你也可以采用木金水的组合,就看个人喜好了。

  综上,就是水属性必备,金木火三个必选其一,指挥型土属性可酌情选配。  兵种搭配  投石机  首先,一支队伍里投石机是必备,有投石和没有投石机战术上打起来完全是两种感觉。有投石机Ai会选择主动进攻,你可以悠闲地选择武将冲上去抗一下,弓箭手悠闲的利用200射程射击,骑兵可以悠闲的利用敌人进攻时的前后脱节,吃掉敌人落在后面的远程兵。

  但假如你没有投石车,那么一切就会反过来,你的步兵需要冲过敌人弓箭200射程的死亡地带,你的骑兵会发现敌人的矛兵和弓箭手站在一起,根本无从下手。  而且投石车攻城战也很有用,砸开城墙冲进去和让士兵爬城墙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基于投石车精度感人,不建议砸敌人箭塔。一台投石车砸开两个城墙缺口是无压力的,建议两个缺口要隔开一段距离,这样守军就不得不分兵防御缺口,而玩家则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一段,这样会好打很多。

  最后,大家常说的那个铁矿格勒,有投石车很好打的,敌人会放弃防御主动进攻。本作三国中投石车精度感人,每只队伍带一台即可。  步兵  再说一下,步兵的选择,一般来说步兵可分为刀剑兵和矛戟兵,按战锤的说法就是,刀剑反步兵,矛戟反大型(骑兵)。对于战锤来说矛戟兵的实用性远大于刀剑,因为战锤中步兵面对的都是各种牛鬼蛇神等大型单位,但三国则恰恰相反,只需要配2队矛戟护住两翼即可,步兵主力建议以刀剑为主。

  另外,步兵也可分为配盾和不配盾两种,鉴于三国弓箭普遍射程200以上,优先选择配盾的,说真的,这年头不配盾真的是不敢出门,三国的弓箭手个个都是木精巡林客水平,试想,带一堆没盾的帝花去打木精会是什么下场。综上,步兵优先选择剑盾,搭配少量矛戟即可。另外推荐一个有80 冲锋的持矛勇士,确实好用,唯一缺点是没有配盾。

  弓箭手  一支队伍里,除了投石和步兵外,尽量多多宜善的是弓箭手了,起码那个水属性武将配一个投石车外,剩下五个部曲格子要配五队弓箭手,用弓箭手破局,这是全战系列的老规矩了,老玩家都懂。  骑兵  最后说说骑兵,本作骑兵超猛,骑兵是整只队伍里的核心,是灵魂。  投石车属于战术需要,步兵主要负责稳定阵线,弓箭手主要负责输出。

而骑兵,肩负的责任就比较多了。除了负责输出外(我曾用虎豹骑单队拿过900 人头),还担负着打击士气,切后排弓箭手和救火队的功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骑兵用的好才是衡量一个玩家操作水平高低试脚石。  如果经济允许,我还真的想给曹操配个全虎豹骑队伍,奈何骑兵真的是很贵,每只队伍里最少配2队吧,经济允许又操作的来,就多配。

三国时代哪些名将是毫无背景从一个小兵升上来的?

有一个人特别值得一提,他在最初本来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后来却做到了大将军的位置。这个人就是丁奉,他历经了东吴的四位君主,他是见证了整个三国时期的走向发展的。丁奉此人在少年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兵,后来因为在战场上表现过人,而逐渐升了官儿。在三国的一些著名战役中,丁奉也有参加,并且还立下了战功,最后被升为了将军。

丁奉最耀眼的时候还是在孙亮时期,孙亮一上位就为丁奉封了侯。后来在东兴之战和与曹军的交战之中,丁奉都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凭借着赫赫战功做了左将军。到了孙休做皇帝的时候,东吴的内部已经十分的混乱了。因为孙綝独大就连孙休也受制于他,皇帝做的毫无实权可言,所以孙休准备将孙綝杀死。丁奉站在了孙休的那一边,最后孙休自然成功了,再次掌握了吴国的朝政大权。

而在斩杀孙綝之中,丁奉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直接被孙休封作了大将军。还有一人也值得一提,那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是一句十分悲伤的话,因为蜀国的后期就是这样,无将可用。但是也证明了廖化的能力。最开始的时候,廖化是黄巾军的人,因为黄巾军战败之后,只能上山当土匪。有一次正巧碰到了杜远抓了刘备的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主动杀了杜远,把两位夫人还给了刘备。

以此为契机,就跟着关羽一起投身刘营。到了刘营之后,就受到了刘和诸葛的赏识,在军中担任很重要的职位。当时庞统在刘备这边也只能当一个县令而已。可以看出刘备对廖化是有多么赏识。他十分仰慕关羽。在一番努力之下,他成为自己“偶像”关羽的主簿。在关羽败走麦城战死之后,廖化被俘虏了。他被带到了东吴,但是机智的他选择诈死,骗过东吴之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了蜀国。

这一行为让刘备万分感动,并直接晋升廖化为太守。后来刘备死了,廖化就被任命为参军。可见廖化在军营中受到了多么高的尊敬。多年来,廖化始终为蜀汉大业奔走,在他七十五岁那年,终于走到了终点。国破家亡之际,廖化被委以重任,化作先锋,上阵杀敌。本应卸甲归田,安享晚年的七十五岁的老将廖化,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也是一个武将最后的荣耀!。

三国时期打仗,真的是将军先阵前单挑,小兵再向前冲吗?

战争,从来都是综合性的大型军事活动,既使是冷兵器时代,也不会简单划一的单挑,这不等于是打群架了吗?战争,有双方的军事力量,就有严明的军规和军事规范。它首先有主帅丶副帅,有连排长和士兵。任何进退都是在令旗下或鼓声中进行的。否者,就是一盘散沙,散兵游勇是不会打胜仗的。战争,一般分为进攻方和防守方。进攻方是将领带着战士冲锋陷阵,防守方将士全线防卫。

这里没有单挑。而有的是双方遭遇战,两边对峙,都不退却,形成均衡态势。要么一方或双方向前肉搏大战丶拼刀枪。要么想气势上压倒对方,通常才有将领的对杀,假如一方感觉单打独斗没有把握,决不会以卵击石。比如虎牢关吕布单挑,刘关张三人来夹击,打败敌手是战争第一法则。孙子兵法上就说战争就是诡之道,兵不厌诈,能怎样取胜就怎样去打。

而戏剧丶演义和评话,为了让战事呈精彩纷呈,才会突出将领比试武艺的桥段。真实的三国,关羽没有关大刀,张飞没有张蛇矛,都是后人添加的兵家神器。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是三千江东子弟兵敢死队般杀入秦营,一举击溃数十万大军,盖是秦兵先营崩塌,一泄千里,后营不知明里,才造成全线崩溃。如果用单挑的话,强龙难压地头蛇,项羽不一定会取胜。

韩信背水一战,将士们没有退路了,只能冒死决战,本身是一场赌博,不成功,便成仁。没有单挑,只有混战。古代战事中,有的主将并不是死在对方主将下,都是在乱军中被冷箭射杀。有的主将自恃武艺高强,总是冲杀在前,比如项羽万夫莫当,但最后垓下一战全军覆没。勇则勇矣,但史学家论定其只是一介匹夫之勇。历史上大军事家,如姜太公丶孙武丶诸葛亮等,虽都是一身好武艺,但决不都是顶级将帅,不都依赖武艺丶而是用谋略来取胜。

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谢谢邀请啊!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没有电话电报互联网,人员之间只能通过可见光、文字与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即古代的人力信息体系主要是以原始的声光系统为主的信息体系。从战役角度上讲,其代表有驿马传信、飞鸽传书、烽火通信等。驿马传信即乘马传递信息,是早期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一套专门的驿马传信制度,首先对需要传送的文书根据其自身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等级划分,然后安排相应的人力、物力负责文书传递工作。

而且当时己经建立起了相当正规的登记制度。对于一项文书传递任务,都会记录传递时间、相关责任人等。而后出现的隋唐盛世,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驿传制度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根据《大唐六典》中关于驿传的相关记载,在唐朝最繁盛的时候,驿站总数达到1639个,驿传体系内的从业人员达到了2万人之多。驿传制度也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例如,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出现了路驿、水驿、水路兼并等。

路驿相关配套设施有驿马、驿驴等,水驿则配备有驿船。其中有些驿传甚至明确了文书每天传递的行程,由此可见其制度之细。“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曾这样描写驿传。朝发咸阳,暮至陇山。据考证,两地相距约400里,足见当时驿骑速度之快。到了宋朝,更是出现了总管文书、信件传递的行政机构。

并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特快专递的加急传递方式,称为“急递铺”。其通过不断的更换驿马和驿吏的方式,从而日夜兼程,接力传递,真正的达到了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身在边关,受奸臣构陷,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以招之。这一典故中的金牌就是通过急递铺进行传送的。可以说,历史上为解决信息“运输”问题都建立过庞大的驿站体系。

驿站既为远距离的人力和货物运输提供服务,也为信息运输,即通信提供服务。中国历史上曾有为运送紧急文书而沿驿站骑马奔驰的“通信员”,驿站为“通信员”提供马匹服务,也因此有“马歇人不歇”的说法。在这里,通信与运输是统一的,而直到电报的出现“结束了这种同一性,并且使得符号能够独立于地理空间之外移动,而且远快于运输的速度”。

飞鸽传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鸽子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方式,通常是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类似的记载最早源于《山海经》中西王母的青鸟。它们越过万水千山,向人间传递吉祥幸福的声音。据传西王母曾通过青鸟向汉武帝刘彻传信。此外,鸿雁传书,这一成语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来。可见,鸟儿是古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2500年以前,古人开始驯养信鸽。信鸽的使用也可以在一些历史史料中找到明证,例如,西夏与北宋战争中的西夏军队,南宋初期大将曲端的军队,西汉时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等。国外最早的见于文字记载的信鸽使用是公元前53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人们通过信鸽传递成绩。烽火通信即利用烽火将信息传送出去的一种方式。

烽火是一种原始的利用光信号的通信方式,周朝时期就己应用于战场。人们通常沿边境线或边关一国都一线建造烽火台,在其中储备柴草。每当敌军进犯,进犯点附近的烽火台率先点燃,临近烽火台发现后相继点燃,以此传递战事信息,是决策者能快速决断,出兵援助。西周时期,曾以“烽火”作为防御敌兵入侵的联络信号。《周礼》中曾有类似的记载:建造烽火台连接各国边疆至腹地的要道,连绵不断。

烽火台上架桔棒,桔棒之上系有柴草笼子。每当敌军来犯,便接连点燃柴草报警。其中,“烽”表示夜间以火光预警,传递信息给邻台;"燧”表示白天以烟示警。这种方式有时以“狼烟”见诸于记载,是因为为避免风的影响,古人以狼粪代替柴草产生浓烟,从而使烟减少弯曲,提高能见度,故有此称。古代打仗除了这些战役层面的驿传、飞鸽传书、烽火通信外,在战术层面还有鼓点、旗帜、狼烟、烽火、号角、驿站、反光的镜子等方式,这些手段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了。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边患其实一直不少,北面、西面、南面都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但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其实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军力。有些王朝甚至因为打不过这些游牧民族,最终被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王朝动乱期,和平稳定的中原王朝还是能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时候,一般是在中原王朝内乱的时候,那么为何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打成了一锅粥,却没有什么外族入侵呢?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内乱,到处打仗,这对于那些外族其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和平的中原王朝,军事能力强大,他们打不过,现在内乱了,意味着军力减弱,正是他们入侵中原的大好时机!所以说,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入侵中原的打算,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力不行,他们不仅未能入侵成功,还被魏蜀吴三国胖揍了一顿!蜀汉的西南蛮族其实算不上少,经常袭杀蜀汉派过去的官吏,尤其是当刘备夷陵战败后,这些蛮族更是认为机会到来了,制造了大量的动乱。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人心惶惶,所以大家暂时无暇顾及这些蛮族,不过等诸葛亮统一了蜀汉内部后,便开始了整军备战,之后便对这些作乱的蛮族展开了军事打击。蜀汉虽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可人家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啊,汉中之战时,人家就曾击败过曹操。再加上这一次诸葛亮亲自带队,更是将西南蛮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和诸葛亮讲和。

诸葛亮也并不想对西南蛮族赶尽杀绝,毕竟蜀汉缺的就是人口。于是诸葛亮和这些蛮族保持了表面上的稳定,并派出大将镇守蛮族地区,促使蛮族贡献出他们的矿产资源及人口资源,蜀汉的无当飞军,其实就是从这些蛮族中挑选精英组建的。大家都知道,东吴军队擅长水战,在陆战方面并不是非常强,完全不是曹军的对手,一个合肥城就足以让东吴数十万军队望城兴叹了。

虽然吴军陆战不及曹军,但对付南方的蛮族还是绰绰有余的。东吴人口、资源不如曹操,所以孙权便让手下向南边扩张,击败了山越、山夷、五溪夷、俚人等,掠夺或者招抚这些外族人口,以补充兵源 、户口。总的来说,当时蜀汉、东吴这边的外族其实相对还挺惨的,本以为可以趁着中原王朝内乱抢一把,结果根本打不赢蜀汉和东吴。说完蜀汉和东吴,我们再来说说曹魏这边。

曹魏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而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乃是周边蛮族中最厉害的一支,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大,不过我们在史书中似乎也并没有发现这些外族入侵成功的记录,这是为何呢?其实倒不是这些游牧民族心好,不愿意入侵,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曹魏更加强大而已!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大地打成了一锅粥,这些游牧民族就时时刻刻都想着入侵中原,毕竟中原实在是太繁华了。

当时乌桓十分强大,准备入侵中原,于是曹操派出曹彰和田豫前去征讨,结果中了乌桓的埋伏,乱成一团。危急时刻,田豫根据地形,让大家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守在里面向外射箭,使得乌桓军队冲不进来,相持许久之后,乌桓实在是攻不进去,便退走了。见乌桓撤退,田豫当机立断,命令军队追击,结果大败乌桓,鲜卑军队前来支援,也被田豫击败,自此,北方最强大的乌桓被彻底击败。

击败乌桓后,田豫被留了下来,负责镇守北疆。田豫镇守北方期间,多次利用离间计挑拨胡人的关系,使其不能结为强大的联盟;田豫还多次击败胡人作乱,曾亲率数百人冲进乌丸部落,斩杀乌丸王骨进,令胡人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不听从田豫的话。田豫通过恩威并施的策略,将胡人玩弄于鼓掌之中,根本就没人敢反抗田豫,所以在田豫镇守这北边期间,胡人大致还是保持了和平的。

结语三国打成一锅粥,却为啥没有外族入侵?你看看都是谁在镇守边疆!蜀汉是诸葛亮亲自上阵,彻底收服南蛮,东吴遇到的山贼不值一提,而曹魏面对的游牧民族虽然实力更为强大,但曹魏这边派出的田豫,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啊,无论是玩计谋还是玩实战,这些胡人根本就不是田豫的对手,有田豫这尊大神在此,又有谁胆敢作乱呢?(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一个团的兵力配合十架武直守城,能否抵挡曹操10万大军进攻?

穿越吗?既然是穿越,就从穿越的角度来谈一下。十架武直,火箭弹数十枚,足够万军中取上将性命。退一步讲,一个团满编足有2000人,步兵营三个,再加炮营和侦察连,完全可以做到无声息打击。狙击手足以干掉对方的指挥官,每个士兵以携带200发子弹计算,一个营的排射足够让对方崩溃。千万不要被电视剧中的前赴后继迷惑,一个炮营齐射对方还有没有勇气前冲都是个问题,即使冲了,等待的是排射,再近一点是手雷的招呼。

那么还有十架直升机呢?带上武器去浪吧!好吧,这个还需要战术吗?直升机升空侦查,炮营严阵以待,一个营正面防御(200*400,就算30%的命中率足够打垮三万人的队伍)。十万人过来,已经知道其动向后,炮营远距离轰炸,一个营全副武装防御,配合直升机火箭弹攻击,没有悬念击溃对方,如果胃口好的话,再安排一个营在直升机的侦查下包圆。

如果给你一个团兵力,无限子弹,穿越到三国,你能统一全国吗?

根据我军标准建制,一个团有三个营,一个营有三个连,一个连有三个排,一个排有三个班,即“三三制”。一个团有多少人,那要看是什么团种?1、1000~2500人是普通团;2、2500~3000人是独立团;3、3000~10000人是加强团;像电视剧《亮剑》李云龙带的就是加强团,兵力相当于一个师。想要穿越到古代统一全国,必须得带一个加强团,也就是10000人左右的军队。

武器嘛,必须得配上现代最好的装备,一同穿越到古代,作为团长,肩负统一全国的重任,我必须得带上的装备,例一个清单,请楼主批准:1、人手一把手枪,子弹无限,适合近距离格斗用。2、远程狙击枪,子弹无限,适合远距离狙杀目标,像狙杀对方首领、战场指挥官。3、机枪,子弹无限,适合扫射敌方集团自杀式冲锋。4、红外线望远镜,热感应成像那种,适合夜间突袭作战。

5、肩扛式火箭筒,弹药无限,适合攻城掠赛,摧毁敌方防御工事。6、特制的防弹衣,必须能防御古代弓箭的射击。7、悍马运兵车,加装装甲、发动机功率强大,皮实耐用,而且配备武器,这样不但可以加快行军速度,而且可以在万军中来回厮杀,提高作战效率。8、无线对讲机,靠的不是wifi、不是卫星,是靠同频率震动波段,来传递部队作战信息。

9、行军帐篷,供部队行军休息、吃饭用,战时可作临时指挥所、以及救治伤员。10、前期必须得同步穿越,军队的粮草,也就是部队食物、药疗用品等,相信,不需多久就能攻下一座城,就能接济上部队的补给。备注:以上所有装备,必须装有识别与自毁爆炸功能,以防落入敌军手中。为什么不带飞机大炮,我觉得没必要,有了以上这些装备,加上一个加强团的兵力,穿越到古代,对古代任何一支军队,都是一种降维打击,对于古代军队首领、指挥官,都是一种极大的震撼,面对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未来军团,只能是束手无策。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阿斗继位。蜀汉政权进入诸葛亮时代。但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是蜀汉。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中王,那是蜀汉政权的顶峰。这时的蜀汉跨有荆益,荆州虽然没有全据但也有三分一吧。人口在一百六十万左右,军队十六万。这时的蜀汉人口军队跟东吴差不多,是曹魏的三分之一。魏蜀吴三家分天下,魏占六分、蜀汉东吴各占二分。

蜀汉在达到顶峰后,接连受挫。公元219年荆州三郡丢失,损失人口六十万。公元220孟达降魏,致使汉中东部的上庸房陵西城归属魏国。损失十多万人口。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刘备东征接连三次大败。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损失军队不详,有说四万、有说五万、也有说八万。魏人傅子的记录是八万。

只知道黄权部万降魏(晋书:黄权愿以千万人当寇。据魏书黄权和庞林、史郃和三百一十八名中低将领投降)张南率万人在夷道战死。因为张南把孙桓五千人围在夷道,所以推测不下万人。夷陵猇亭之败,损失不详。只是说吴军破四十余营。马鞍山之败损失万数。秭归之败损失不详。就算是损失五万人,那也是蜀汉精锐。损失文武三分之二。

(按三国志中有名字)所以说诸葛亮接过的蜀汉政权,已经烂的不能再烂摊了。刘备死是当年南中诸郡皆反。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准备北伐。在其一生中进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讲是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连年北伐是穷兵黩武,蜀汉的衰弱也是他们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伐中原。

次数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大多是很小规模的。论北伐次数规模东吴远胜蜀汉,东吴北伐次数超过二十次。但却从未有人讲东吴穷兵黩武?像明朝洪武永乐五十年间十三次北伐,规模是蜀汉的五倍十倍。也没有人讲穷兵黩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间对外讨伐战争,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么没有人讲穷兵黩武?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其实大多数人不过以成王败寇来论。假设蜀汉统一了中国,别说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会有人讲穷兵黩武的。曹魏的人口军队五倍于蜀汉,经济更是无法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无变,一路北伐岂能成?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汉这时又处于虚弱时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我认为是:第一以攻为守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

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

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刘备死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心上。曹丕连续用兵伐吴,五年间就三征东吴。曹丕是急切想完成一统天下。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三国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而魏略的记录: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

不主动进攻,难道等着别人来打。曹丕称帝后,魏国不少人认为:蜀汉东吴凭山川重险三江之固,阻挡魏国统一。我们不如屯田练兵,数十年后魏国益强。蜀吴衰弱,那时再讨伐可一统。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内三征东吴。电视剧三国曹丕讲人生有几个数十年,岂能等那么久。虽然是电视剧,但说出了历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国地盘是占据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吴加起来还多。

如果大家一起发展,蜀吴怎么也发展不过魏国的。正是由于蜀吴频烦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魏国一直没能安心修养生息。 公元240年后魏国再次准备大规模屯田,将来用于讨伐蜀吴。司马懿令邓艾在淮南淮北屯田,开凿河道修水利通漕运。邓艾讲:用五万人屯田,六七年间,可积累三千万斛粮食在淮。这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五年。

然后借此伐吴,胜算就非常大了。东吴收到消息立马派十余万人马北伐,主要目的是破坏屯田。破坏屯田,东吴掘断一些大坝,水利设施毁坏。一些屯田被淹,一片汪洋。之后魏国派驻更多的军队保护。每逢有战事,粮草能直接通过漕运到前线。(几年后又把邓艾派往西线)东吴却陷入南鲁党争中,此次北伐后。坐视魏国在淮南北屯田成功。

曹魏在凉州秦州雍州也有屯田(凉州秦州为东汉的凉州,雍州为东汉的司州一部分)司马孚讲:对付蜀汉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每次蜀汉军队入寇,关中的军队挡不住。每次都要调洛阳中军去支援。要再派驻两万步骑去关中。但关中连年战乱又多贼寇,粮草不足。应从冀州调屯田兵屯于上邽。秋冬习训练,春夏修田桑。这样关中粮草才能更充足,防御蜀汉也更容易。

邓艾到了西线雍凉秦州也是开始着手深一步屯田。并上书朝廷: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三国志讲: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所以说蜀汉能让邓艾安心的屯田,将来伐蜀吗?这时姜维每次要大举北伐,费祎只给他不到万人。如诸葛亮在世必然会大规模北伐。一来破坏魏国的屯田,二来也可趁机蚕食。

第二蚕食魏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陈仓(支援东吴)、第三次北伐攻下阴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东吴外,其余都是蚕食雍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就曾上书阿斗: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

这也是诸葛亮不打长安打陇右的原因。因为蜀汉尚无跟魏国决战的实力。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也是考虑到魏的实力太强。所以才不采用魏延占领长安潼关,切断雍凉跟魏国的联系。改为攻占陇右,切断魏国跟秦州(陇右)凉州的联系。公元228年北伐,陇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降。只有陇西郡坚守。(红色部分就是陇右)所以说诸葛亮并非完全否决魏延的计策,只是有所缩小。

诸葛亮的策略是切断陇道,一举拿下秦凉两州。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当时司马懿讲根本不用担心。郭淮反对,那样才对魏国威胁大。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立,立马在那里布防。营寨还没建好,蜀汉军果然来攻。后来姜维北伐也是采用当年诸葛亮的策略。

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红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断凉州和西域跟魏国的联系) 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选择进攻陇右五利。 第一出其不意:公元227年诸葛亮到汉中时,魏明帝就想伐蜀。

大臣劝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据险防守。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

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真正目的是陇右。 第二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上邽也有粮,后来北伐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麦。 第三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诸葛亮采用的是向魏国力量薄弱的地方。诱羌胡叛、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凉州、雍州西部)。

而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四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陇西郡在坚守。这时魏国已派张郃率五万援军救援陇西郡。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

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也就是说马谡守街亭只是守不到十天。当时诸将是推举魏延或吴懿去守街亭,诸侯亮不听众人的执意用马谡。 马谡只有在街亭挡住张郃援军一个月以上,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率军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

蜀军所在深险。蜀汉把秦凉消化后,又可趁机向东进逼长安。虽然雍秦凉残破,但确实是一块值得经营的好地方。汉巴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但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理堪为天狱。粮草很难运送到前线。刘备当年东征打一年都不缺粮,那是因为水运比陆运至少节约三倍。路蜀地难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汉军队可在雍凉秦屯田,再召抚四周的汉朝遗民。

东汉末大乱时很多汉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去了。例如高昌国是汉魏遗民建立的。魏书: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就是说他们是汉末魏末时迁到那的,在晋朝八王之乱后建立国家。后来想归附中原王朝,当时北魏没有接受。他们的礼仪跟汉朝差不多。第三自古偏安者不能久存电视剧三国中,阿斗问诸葛亮。

魏国并没有打我们,反而我们频繁打人家。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应该是二十一)我已经五十有三了。凭蜀中险要可保二十年无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后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虽然是电视剧,但道理是对的。自古以来有偏安能久存的吗?要么一统要么让别人一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

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

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 后出师表就把这道理说的很清楚。虽然很多人讲伪作,但道理是对的。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公元252年,诸葛恪看后决定北伐。

于是有人讲可能是诸葛恪弄的伪作。三国志: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诸葛恪也写了一篇讲以前的诸侯不思进取。三国志: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还讲了高皇帝为啥不关门过小日子,而是东出。后出师表六条理由:1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们不打魏国,魏国迟早是要来我们的。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高皇帝和其谋臣都比蜀汉历害,但还是数败于项羽,最后一战定乾坤。3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刘繇、王朗当年都在杨州割据,而当年孙策渡江时才几千人。刘繇、王朗都没有主动消灭,最后让孙策消灭了他们。

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用兵比得上吴起和孙子,但还是接连大败。所以一时的成败不足以论英雄。5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就是说自公元227年到汉中至公元229年间损失了很多人才,再过些年又会再损失。

那时如何抵御魏国?蜀汉的人才是由: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公元221年时已经死的差不多)2荆州人才,荆州已失。已经不能再从荆州补给人才。3避乱到蜀的士人。现在三国鼎立,也没能补充了。4益州本土人才。就像东吴一样都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到了后面丁奉昔日不过是甘宁的小将都能成为统帅了。6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三国演义》中,武将真在阵前单挑吗?士卒为啥不一拥而上恁死那上阵的铁憨憨呢?

罗老先生喜欢单打独斗,比如过五关斩六将,在东岭关,守关将领孔秀明知道打不过关羽,但还是要决斗,不知道关闭城门,乱箭射死关羽。这是小说为了情节需要,安排的剧情。但在真实的战斗中,虽然纯粹的单打并不多,但集团冲锋,基本上还是一对一的单打。两军对垒,摆好架势,不一定先是主将对阵,一方战败之后才开始厮杀。大多是情况下,一开始,一声令下,就直接进入混战阶段。

在冷兵器时代,如果士兵训练有素,基本都是兵对兵、将对将。作为战将,武力值一般会高一些,杀几个小卒解决不了问题,主帅不跑士卒不敢撤退。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将领对将领,这也是作战的基本法则。确切地说,就是集体单挑。类似于近、现代战争中,拼刺阶段的白刃战。一方士卒集体去恁对方的主将,那么,对方的士卒也会集体来恁自己一方的主将。

否则,那对方的士卒就是木憨憨,对方的主将也不干哦。襄樊之战,就是典型的士卒集体去恁对方的主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派遣徐晃率领大军来抵抗关羽。关羽与徐晃是老乡加好友,二人阵前叙旧聊天。之后,徐晃下令全线出击,得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关羽惊恐,两军混战,关羽被击败,徐晃长驱直入,连破关羽十道鹿角营寨,大败关羽。

如果一对一单挑,徐晃未必就怕关羽,但绝对没有战胜他的把握。徐晃也不傻,就采用士卒集体恁他的方式,打群架,把关羽打败了。这是一般古战法通行的法则,否则还要那么多士卒干嘛。除了几个勤务之外,就要一个主将就行,罗老先生何必,一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对阵。因此,战场不是跑码头、闯江湖,动不动就单挑。利用士卒去恁死对方主将是通行的方法。

古代作战中,指挥官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需要几个小兵故意送死,这时候如何跟小兵沟通呢?

战事频发的古代,因战况需要,指挥官常常需要派一小部分人马到前方佯攻,假装战败后撤退,诱敌深入,然后埋伏好的大部队将敌军一举歼灭。而被派去诱敌的人战死的可能性很大,这时候指挥官如何跟这些被派去诱敌的小兵沟通呢?1、军事宣传只报喜,基层官兵争先冲锋立功在战争中,己方宣传多是公布自己胜利的消息,经常报喜不报忧。

对于基层官兵而言,他们听到的都是自己部队取得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包括国民党撤到台湾,直到现在,他们中许多人仍信奉“歼敌一亿,转进台北”,觉得他们没有败的很惨。严格管理的军队,指挥官不需要跟派往前线诱敌的官兵沟通,只需下达命令。小兵基本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去送死的,更多会认为自己要立功、升官,从而争先冲锋陷阵、奋勇前冲。

2、军令如山倒, 逃兵必死迫使官兵不敢后退在军队里,服从是天职,命令层层传达下来,只需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咸丰时一次进攻战役中,僧格林沁发现对李开芳强攻难以取胜,就决定派兵诱敌。于是部署军队兵分三路,一路人马埋伏,另一路人马抄后路,第三路人马去诱敌。第三路人马强攻,然后被反击,伤亡惨重后兵败,达到了诱敌的效果。

僧格林沁取得最终胜利。这其中的第三路诱敌的官兵在接到命令后,只能是无条件服从,并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讲军法的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连坐,一对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一人退却一人斩首,全队退却队长斩首,队长殉职全队退却全队斩首。古代纪律严明的军队中明确规定:“不死于阵前,必死于军法”。

每支军队后面都有处决队跟在后面,后退者死。这种形势下,官兵们向前冲杀尚有一线生机,就是送死起码能给家里换点钱,但是后退被处决掉啥也捞不着。所以,军令下达,誓死执行,毫无商量的余地,也就谈不上需要跟基层官兵沟通的问题了。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古代战争中,不论哪个朝代,首冲者都会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虽说再多的钱也不能换回来命,但如果家中有病人正在躺在床上等钱救命,那么这笔钱换他的命,他绝对是愿意的。

因此,很多士兵冲锋陷阵就是为了得到高额的封赏,给予家人。还有一些士兵服从命令冲在前面,是为了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如果成功,不仅封官领赏,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这些求赏心切的官兵而言,指挥官下达命令后,他们生怕别人争了头功,早如离弦之箭奔向前方,根本也是不需要沟通的。古代战场上,指挥官下令,不论基层官兵是自愿还是被迫,除了服从并且拼尽全力执行命令外,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文章TAG:三国王朝如何只让小兵进攻就因提拔了一个小兵三国王朝如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