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陈群的定品怎么用,定品无用论成为过去

陈群的定品怎么用,定品无用论成为过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8:25:3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明代正一品官职,勋臣(即开国、靖难诸功臣及其后代、中期后也包含部分外戚)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三公头衔(太师、太傅、太保),高级武臣(同时基本也是勋臣)以出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而获得武职正一品也不是难事;但是有明一代,文臣们要想以本官位获得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以实际为文臣首领的内阁诸殿阁大学士举例来说,明代大学士的职位接近于前朝的宰相,重要性更是过之,但是他们的本官品级不过正五品,起初不过是属于皇帝的秘书角色而已。

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

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

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

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

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

(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

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

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

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

(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本身就是一个临时的选官制度,为什么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一直存在?

但凡读《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不知道周瑜的,如果连周瑜都不知道的话还看得什么《三国演义》?但是,如果说到另外一个人的话,那么我相信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都说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陈群,一个名气远不如周瑜,但是其在三国时代的地位中只在周瑜之上而不在周瑜之下。陈群在三国时期服务于北方的曹魏集团,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因向魏主曹丕提出了自己开创性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提拔制度而得到曹丕的赏识。

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尚还没有实行后来的科举制度,这样一来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就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在两汉时期,人才的选拔制度一直都是察举制,也就是由人推荐然后在实行考察,最后进入政府机构。但是这样一来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世族门派任人唯亲从而壮大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各种腐败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其危害之大也是不言自喻。

到曹操时代时,曹操曾经推出了“唯才是举”的政令,虽说解决了大部的问题,但却令世族派系非常的厌恶,反对之声不断。因此在如何既能稳定人心,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旧更替问题的方法上,颇使当时的魏主曹丕头疼不已。也就在此时,身为朝中重臣的陈群向曹丕提出了自己开创性的建议——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人才提拔办法大致如下:第一是“以官选官”,其实质内容跟以前的察举制虽基本大体相仿,但是却多了一些规则和标准。

第二是通过背景出身、德行才干来进行所谓定品定级,也就是根据被考核的人的背景和才干来划分官职和等级。陈群的建议很快就解决了魏主曹丕需要人才措施的燃眉之急,领魏主曹丕大为赞赏。在司马氏的以晋代魏之后,晋朝继续采用这种“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措施,并最终成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职分布,并贯穿于后来的整个的南北朝时代!。

文章TAG:定品无用论陈群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