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历史南蛮入侵是什么意思,大象与南蛮入侵

历史南蛮入侵是什么意思,大象与南蛮入侵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18:26:0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二、南蛮南蛮是居住在南方的人群,生活在淮河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其实,百濮、三苗和巴蜀等人都是属于南蛮系列的。无论是羌、匈奴也好,是羯、南蛮、山越也好,实力上和魏蜀吴有着不小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打不过谈什么入侵。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并称为“四夷”,是先秦时期处于华夏边缘的各个人群的名字。

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

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

我来回答: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我们所谓的三国战乱时期,一般是从公元220年的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算起,至280年晋吞吴结束。如果再往前推一下,从汉末战乱开始,到三国归晋结束,也就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来算,到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这期间不到一百年,也是汉民族饱受摧残的一百年,并不是题目讲的二百年!那么为什么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这个过程中外族这么安分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汉王朝对周边外族,尤其是匈奴的打压是非常狠的。

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匈奴和鲜卑被打的四分五裂,大大加长了外族实力增长的周期。再加上外族部落之间也冲突不断,相对中原地区武器落后人口不足,所以尽管到了东汉末期乱世来临,外族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王朝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是各路诸侯依然摁着外族打。以北方曹魏为例子,建安十二年派出张辽大败外族,掳走大量人口,建安二十三年派出曹彰,北伐乌丸,鲜卑王柯比能吓坏了直接称臣。

包括多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匈奴也曾在兴平二年和建安七年两次投降曹操,外族就像送快递的一样,来了就是送粮送人。 不光曹魏,其实三国对立阶段,蜀国和吴国对于外族的打压也是很到位的。蜀国当时主要应对的就是南蛮,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除了孟获一支,蜀国还面对淮水一带的廪君蛮,荆南附近的傒人,以及阆中一带賨人,这几股外族势力最后都依附于蜀汉的政权,成为蜀汉的军事力量。

吴国相对于曹魏和蜀国外族入侵的压力并不是那么大,主要应对反吴汉人和外族混杂的山越,也是被孙权多次围剿,后来也是投降东吴,成为了吴国的战备力量。可以看出,无论是魏蜀吴怎么如何争斗,各个政权对于外族的方针还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就是打到你服为止,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羌、匈奴也好,还是羯、南蛮、山越也好,实力上和魏蜀吴有着不小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打不过谈什么入侵。

后来,司马氏篡权建立了晋朝,在晋朝的初期,司马炎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太平盛世,但是贪污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得到根除。尽管如此,当时鲜卑首领发动史称秦凉之变的反抗战争,最终结果还是被晋将马隆镇压了。最后,我们都知道,三家归晋以后,就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三国时期尽管我们对外族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不得不否认的是,自东汉末年开始汉人的数量就在战乱中急剧下降。

在晋朝统一的时候全国人口根本无法和汉朝时候相提并论,只剩零头,汉朝余威已尽。北方各部也完成了统一,在最应该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的时候,晋惠帝带着一脑子浆糊坐上了龙椅。本来就衰弱的国力加上更加严重的内斗,名将去不了战场而是在门阀互斗中疲于奔命。三国时期对外一致的政治共识也不存在了,人口优势没了、装备优势没了、政治环境糜烂不堪。

再加上人口大量减少,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虽然一开始是作为晋人的奴婢。但很快奴婢的数量就超过了晋人的数量,八王之乱后,这些外族人士趁机举兵,很快就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晋朝也因此常常被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西晋很快就灭亡了。到了东晋国土面积已经严重缩水,北方连年的战乱、朝代更替频繁,昔日让各个外族闻风丧胆的汉人军队也一去不复返了。

古代历史上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什么人?最后是不是都已融入华夏族?

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并称为“四夷”,是先秦时期处于华夏边缘的各个人群的名字。他们与中原人群合称“五方之民”,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四夷中的多数人渐渐与中原人群融合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华夏族。当然,也有一部分转化成后来的一些少数民族。下面,小牛就分别陈述一下。 一、五方之民的说法来自《礼记》,是先秦中原人视角下的的看法。

《礼记·王制》说天下有五方之民,按照方位划分可分为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是以中原为坐标来看待天下的。在语言上,四夷的话鴃舌难懂,与中原人难以直接沟通;在饮食习惯上,四夷茹毛饮血,尚未能以火蒸煮粮食与肉食;在服饰装束上,四夷往往衣不蔽体,不知衣冠之美。在中原人看来,四夷尚处在不开化阶段或文明的初期。

当然,从今天的视角看,这种印象是粗浅的、片面、有偏见的。 二、东夷东夷人是华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因其居住区域在中原的东方而得名。狭义的东夷,主要是指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淮河以北至渤海沿岸的远古居民;广义的东夷还包括远古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在这里,我们只谈狭义的东夷。《说文解字》上说“夷”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一个拿着大弓的人。

东夷以玄鸟为图腾也说明,他们早期过着渔猎生活的。《礼记》上说他们披发纹身,不吃熟食,尚处于比较原始落后的状态。但实际上东夷人开创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带来中国东部大地的文明曙光。东夷之下有太昊、少昊和蚩尤等大的部落,人文始祖伏羲出自太昊,嬴姓秦人出自少昊,孔子拜师学习的郯子也是少昊之人。以嬴姓徐国为首组成了一个淮夷联盟,汉高祖刘邦的祖先就来自淮夷。

东夷是四夷之中文明进程最快的人群,到了秦汉之时,他们已基本融入了华夏民族。 二、南蛮南蛮是居住在南方的人群,生活在淮河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历史学家林惠祥把它分为荆吴和百越两系,作为Han族四大源头中的两个。其实,百濮、三苗和巴蜀等人都是属于南蛮系列的。《礼记》上的话体现了中原人的印象:南蛮之人额面刺着花纹,两脚拇指相对而行,还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

起初,就连楚国人都被称为“荆蛮”;吴越两国虽然国君是中原人后裔,但其百姓都是披发纹身呕哑嘲哳之人。然而,在所谓南蛮的生活区域,出现了河姆渡、良渚、屈家岭和涌浪等文化,出现了三星堆文明,丝毫不落后于中原地区。南蛮的后裔多数都成为华夏之人了,也有一些变为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和彝族等。 三、西戎西戎是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

《礼记》上说他们披散头发,穿着兽皮,不吃粮食。由此推断,他们应该是西部的游牧部落。可是,考古发现说明,西戎与北狄一样,都是出自仰韶文化的,只不过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他们告别黄河中游地区,有的西进,有的北上了。周人始祖后稷是农业之神,但是,夏王不重视农业,后稷之子不得已率领族人进入西戎,放弃农耕达八代之久。

后来,古公亶父又重操旧业,举族迁居岐山下的周原,改西戎之俗,建设城郭宫室,重现华夏本色。东夷出身的秦人也曾没入西戎数代,以放牧为生。西周王朝也是亡于西戎之下的犬戎。电视剧《芈月传》中的义渠王,就是西戎一个部落的首领。秦汉之际,西戎人群大部分都融入了华夏民族。据说,现代的羌族就是西戎的后裔,部分藏族人也来自西戎。

四、北狄北狄是中原以北的游牧或渔猎部落,住在山洞里面,穿着羽毛皮毛做的衣服。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陕西、陕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内蒙和东北地区。有人说,北狄其实就是猃狁,就是匈奴。这种说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北狄还有一些部落,东胡、鲜卑和乌桓等,它们都在史册上留下了印记。《山海经》说,皇帝的孙子始均就出生于北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是狄人,重耳逃难时在狄国娶了季隗;战国时的中山国就是白狄人所建。

文章TAG:南蛮入侵大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