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读图简答题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主要功绩是什么

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读图简答题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主要功绩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3:28:3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帝颛顼葬于今日勉县地域可能性很大。而在《大荒北经》中,附禺山(鲋鱼山)却是在“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说明在大荒时期汉中区域的海水还是很大的。《大荒南经》中还记载道: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华上一次文明毁灭后,中华文明第二次文明的起源地就是山,而不是什么黄河或长江。一般来说,古帝王埋葬的地方,一般都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黄帝的陵墓在昆仑山附近的轩辕之丘,《海内北经》中还写道: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说明中国的西部是中华第二次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从帝颛顼葬于汉中,帝尧、帝喾、帝舜都集中葬于岳山来看,陕西的汉中和宝鸡地区也应该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甚至有可能后来夏朝的首都都在宝鸡地区。

《山海经》也说帝舜葬于湖南九嶷山,这种说法并不矛盾,也许帝舜的陵墓后来又迁藏于岳山,或岳山是衣冠冢也有可能。当时的平原等低洼处都还在大水中,不可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从皇帝时期的"逐鹿之战”和"阪泉之战”来看,两次大战都先后发生在山区,都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时期,北方的海水逐渐退去,一些山地开始露出海面,北方的海水南流引发第二次我国中部和南方水位上涨,南方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北方刚露出海面的土地成了各个部落争夺的焦点。

于是战争就开始了。我们现在发现,在成都平原地下的地层中到处是沙和鹅卵石,有的地方深达数百米,可能就是那个时期被海水冲击而成的。成都平原的海水估计到3000年前才退去,这时才有金沙人出来活动,建立了金沙文明,但由于水患仍不断,因此,金沙文明最后还是毁于洪水。与4300年前浙江余姚良渚文化遗址相距不远的马桥文化遗址,约是三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说明到三千年前左右,浙江这个区域才基本上脱离海水。

一般认为,广汉三星堆文明的下限在三千多年前,这种结论基本可以排除,因为4300年前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汪洋。三星堆文明的时间下限应在4300年前,只能是在磁极倒转之前(4300年前)更古老的文明。另外,《山海经》通篇没有蜀人或蜀国的记录,这正常吗?一般来说,《山经》是写山的,《海经》是写国家和民族的,《海经》通篇找不到蜀人或蜀国的任何记录,说明在3600多年前,四川西部几乎还是无人区。

相反书中却多次提到巴人,第一次是在《大荒南经》中提到巫山天帝的仙药,第二次在《海内南经》中提到巴蛇食象,第三次在《海内经》中提到“巴国”,并认为巴人是伏羲的第四代后裔。估计是后来四川西部有了人后,才统称巴蜀。一般认为,古印度文明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后期的吠陀时代开始的,也说明两河流域,在3000年前才从海水中脱离出来,这与我国的情况基本类似。

在这之前的印度河远古文明一一哈拉帕文明也不可能是时间下限为3750年前的文明,只能是时间下限为4300年前的文明,因为4300年前到3600年前,两河流域还是汪洋一片。那时期的昆仑山被泛滥于甘肃和青海的海水隔断,最早当然是在大荒中,等甘肃和青海的海水消退后,新疆地区的海水还未退去,昆仑山还被浅海包围着,昆仑山自然就在海外。

昆仑山分别在《山经》、《大荒经》、《海外经》和《海内经》中都有描述,除了《山经·西次三经》和《海内北经》中的描述差不多外,在《海外经》和《海内经》中的地理方位完全不同。从记录的时间来看,《大荒西经》中记录的时间最早。随着海水逐渐消退,离海岸很远处在大荒中的昆仑山,变成了离海岸更近的海外昆仑山,当海水完全消退,昆仑山就自然变成了海内昆仑山。

从时间顺序来说,《大荒经》最早,其次是《海外经》,再次是《海内经》,记录最晚的是《山经》,因为《山经》中没有再提弱水和南渊三百仞,而且多条河流也从海水中分离出来,并说明了具体的流向。在《大荒经》中是由《大荒西经》记录的,说明昆仑山最早在离陆地很远的西方,并隔着宽阔的海洋。《大荒西经》是这样描述的: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这里的弱水就是水流湍急的浅海。古代有“大壑”、”大泽"和“弱水”之说,”大壑”就是百海汇聚的地方,是一个有再多的海水也填不完的大坑,相当于现在的大洋。 “大泽”指大而深的海,“弱水”指浅海。昆仑山在《海外经》中是由《海外南经》记录的,说明陆地北面的海水消退得较快,陆地向北扩展后,昆仑山的位置已到了陆地的西南面的近海处。

文章TAG:简答题读图人物一中功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