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历年高考作文试题及优秀高考作文,高考作文 什么是不朽

历年高考作文试题及优秀高考作文,高考作文 什么是不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6 01:33:3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这篇作文如果放给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写,有话说,也能说出有深度的话,但是放给中学生去写,则未免强学生所难。我们知道,因为高考的功利性,学生是很难有时间去看电视、看报、玩手机,浏览新闻的,对于时事知之甚少。综上所述,每年自嘲最凶的就是江苏考生,他们被语文虐过,再被数学虐,然后再被英语虐,拿到试卷之后,他们就非常后悔,三年高中白读了,看来只能明年高中再来一年了!好在,江苏考生明年即将启用全国高考试卷了,这是江苏考生的曙光,还是江苏考生新的噩梦开始,毕竟江苏语文老师已经受江苏考卷的影响太久了。

说说当年苏轼的“高考作文”是怎么获高分的?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东坡先生在嘉佑二年参加高考,靠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赢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从兵法上说,典型的以正守,以奇胜。首先这篇文章是站在主政者的立场,写给主考官看。思考的出发点是从执政者治国理政出发,不标新立异,是为正;而表达方式是为了吸引主考官看的注意,在于创新,是为奇。《刑赏忠厚之至论》立意朴实深远,紧紧扣住儒反复家强调的一个‘仁’字,以宏大视角纵观历史,旁征博引,经史并包,论证新颖,逻辑严密。

既贴合当时主政者的政策思想,又能勾起主考官的个人遭遇,然而也有讽谏之意暗含于其中。下面展开说一下。立意朴实深远,开头视角宏大先声夺人,写仁,不见仁字。仁,本来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历代贤达之士阐述‘仁’的书籍文章不胜枚举,宋代文人从识字开始就接受关于‘仁’的理念,可以说至为朴实。‘仁’这一理念,始终未明主所坚守,千年的理论探索、实践检验,从未停止,又至为深远。

想写人人都熟悉的仁,实在又难写。所谓画鬼容易,画犬马难。第一篇作者纵观圣王、三代,直至周穆王,寥寥数语,提炼了四千年治理之精华。强调的一个思想就是以仁为体,赏罚为用。赏非为赏而赏,以扬善为宗旨,罚非为罚而罚,以改而从善为宗旨。整个段落明明写的就是个仁,但是不见一个仁字。最后,突然打住,明明没有写周朝穆王之后失‘仁’德,王权逐渐衰落,至于春秋战国纷乱。

哪个又不去想呢?引经据史,严丝合缝,借圣人立权威引用《尚书》,《诗经》,《春秋》众多经典,一步步用具体事例,或举世皆知的公理展开说明。第二段,作者引用具体事例,写赏与罚都本于仁,在执行是有区别的,有善便赏,疑罪从无。这一段,作者师法了庄子的写作技巧。庄子曾经为了表达‘自然而治’的思想让不同年代的孔子和盗跖展开对话。

借盗跖之口,诘难儒家崇尚的主动干预社会的思想。东坡先生则通过描写主管刑罚的行政主官与掌握大局的圣王对‘疑罪’的不同态度,带出‘疑罪从无’这一理念。人所未知的事,然而又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一样,因为其中的道理是很清晰的,也符合历史上人物的职位和思想。第三段,解答一个疑惑。有善便赏,属于过,疑罪从无,属于不及。

俗话说的好,过犹不及。然而东坡先生,分别论证赏罚的过与不及的后果,并开始引出‘仁’为本的思想。得出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的结论。最后,应用《诗经》和《春秋》又进一步确定,仁为本,赏罚为用。法宜严,减少法本身的矛盾或覆盖原来缺漏的部分。责人宜宽,不乱用现有法律扣帽子,疑罪从无。文章主题符合时代潮流,引起主考官共鸣。

也影射一部分问题苏轼科考的年代,那是宋仁宗当政。看谥号,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主政的思想就是一个仁字。同时,当时欧阳修等忠义之士位列朝堂,也支持‘宽简’的爱民之政,相对来说,政风不坏。东坡先生的文章是符合时代的主旋律的。然而,宋朝还是封建王朝之一,从来不缺奸臣,从来不少冤案。欧阳修本人,跟随范仲淹进行变革,从而引来政治打击,仕途坎坷,就曾经遭遇过数次不白之冤。

最后,终于受到赏识,开始施展才华。本此科考,欧阳修选拔的俊杰实数有史以来人才最为鼎盛的一次,号称千年科甲第一榜。唐宋八大家,包括三个苏轼、苏辙、曾巩,还有一批宰相之才如吕惠卿和思想家张载,理学家祖师爷级别的二程——程颢、程颐。可见欧阳修的政治抱负,就是想发现天下英才,不让他们埋没,这也是‘仁’的一种表现。

文章TAG:高考作文试题不朽历年优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