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高考估分是什么年代,那年高考前得先预考

高考估分是什么年代,那年高考前得先预考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0 18:39:1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到了人事局以后,局长却不待见我。不给我分配具体工作,让我打杂,还到处说我啥都不是(没有送礼啊)。让常务付区长知道了以后,直接给我按排了三个临时工作。一个是进入农村工作组解决国营农场改为民营农村,一干就是三月。二是代表政府接收家具城(当时工商局转为省直管,家具城资产留到区里)。三是进入94年第一次全国性质机构改革办公室,具体负责起草改革方案。

(这个局长也是傻,我是他顶头领导认可的人都敢埋汰我。)进这个办公室原因是因为。我们局负责区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局长让他的一个女下属干这个工作。这个女的直接把市里的方案稍加改动交局长,局长也没有好好看,直接提交区委常务会讨论。打脸!区委书记当时就批评这个局长,这个东西怎么敢这个编,一点区里特点也没有,直接把市里方案抄来了,不严肃。

你见过高考后最离谱的估分吗?估分与实际成绩为什么有时候会差距那么大?

去年的时候,我亲戚的孩子然然参加高考,那是全家人的希望!小姑娘学习习惯优秀,在我见过的所有的学生当中,她算习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这带给她的是:面对学习总是举重若轻,有条不紊,成绩优秀,沉稳大气。成绩从来就没有让我们失望过。高考完后,她估分达到640多分,这个分数足可以让她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她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孩子,她估的分一般都非常准,误差不超过5分之内,仅有的误差可能出在作文的分值上。

高考分数下来,她只是考了600分多一点。这个分数让她一下子懵了,这将意味着她的选择将非常的艰难。而和她同样参加高考的发小却考了650多分。这个分数足可以让她在重点大学之间的自由的取舍,考生的快乐是可以和选择的范围成正比的,选择范围越大,快乐程度会越高。问题出在理综上,她估分是240分左右,但实际却得了180分,比她的估分整整少了五六十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她是省赛的物理一等奖,理综算是她的强项了,这个180分着实太低了,比她差很多的都考了200多分,而她却只得了180分。全家笼罩在阴云密布中。然然,她是一个从来都很有心的孩子,她又关起门来做了两遍理综题,确信客观题仅仅错了一个小选择,其他题答的也很好,这个分数百分之百明显地偏低。她怀疑有一面的试题没有给她看。

她妈妈进行了申诉,要求查阅高考试卷!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查阅成功。但这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遗憾,最终她被一所211大学录取。多天后,我遇到一位参加高考阅卷的朋友,我向他咨询过这件事情,我说:我亲戚的孩子估分偏差太大,高考得分离预期差距太大。有没有一种可能:出现一面漏看的情况?他说:是不是理综,今年这科出问题很多,很多考生都反映与估分差距大。

可能存在有一面漏看或者试题的一部分没有录入的情况。这是有可能的,百密一疏。但想查是很难的,这牵扯人太多!我想说,高考阅卷,慎重再慎重些,你不经意的疏忽,可能让一个孩子的命运发生改变,对你来说,这次失误可能是千分之三的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却意味着一场灾难!我是教育锋线,专注教育实践,欢迎关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考上本科是什么概念?有说法是当年考大专的难度与如今考211高校难度相当,你怎么看?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数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科大学数量少、规模小,除了刚刚由原来地区师范学校(中师)升格而成的师范专科学校(师专)是大专,沒有其它的大专。为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培养出急需的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又叫大中专)应运而生。师专与高中专都是招收达不到本科分数线的高考生,学制均为二年。

那时由于不太重视教育(大多不愿当教师),不少分数较高的考生宁可上省部属高中中专也不报师专。这样师专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任务),只得录取那些分数较低而报了师专的考生。一些分数极低(当然须在最低分数线以上)者,尽管不能被省部属大中专或者师专招录,但可以上地区所属中专或县中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考生读的不能算是高中专,仍然算小中专(初中中专),只不过是中考生要上三年而高考生仅需读二年即可毕业而已。

](招收的全部都是高考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中专。)有些省部属高中中专(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的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专水平;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样,仅仅理论课程少些。(这些学校后来都变成了一本,而师专仅改为二本。)那会每年全国本科、师专以及大中专招收的总人数仅仅几十万,录取率不过10%。

文章TAG:高考估分前得预考那年高考估分是什么年代那年高考前得先预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