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孔乙己》与窃书,孔乙己为什么偷书

《孔乙己》与窃书,孔乙己为什么偷书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2:18:2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什么爱偷东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高明。因为“孔乙己偷东西”是他狭隘的思想深受封建旧制度迫害的外在表现,也是最终导致他被封建科考制度无情吞噬的导火索。同时,“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笔下众多人物中,他本人最满意的一次塑造。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孔乙己为什么偷东西”?要解除这些疑惑,我们需要对作品本身有一番系统回顾,对旧社会“封建科考制度”有一个较深入了解。

孔乙己人物形象出处;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孔乙己》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事描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主人公孔乙己心地善良,但他在科举制度残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他成了人们的笑料。因生活所迫,他偶尔有了些小偷小窃行为,终于被人打断了腿,最后在现实生活的折磨下,默默地死去。

文为合时而作。作家创作出一个人物形象,必定有其明确的创作目的。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孔乙己这个可怜、迂腐的,因过度执迷于科举考试而屡考不中,最终导致自己除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僵化知识外,百无一用,终被残酷现实所吞噬。这个旧时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他的遭遇,成了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的有力证据,作者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强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落后性,彻底揭示了旧的封建体制“吃人”的本质。

概述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科举,作为唐宋以后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是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它不仅确定要以才学举人,而且对才学的组成内容做了更明确要求,就是要“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这有别于传统的经术和章句之学,而要求学者在经世致用上下功夫。这一制度在形成之初其实是有诸多积极意义的。

因为在这之前,人才的选拔机制是“门阀制”,就是以人的出生决定升迁。即,如果你祖上是大官豪门,那么不管你自身条件如何,你最终都可以通过世袭来继续过上层人生活,这实际上是种很不公平的的机制。但科举制度的产生,就改变了这种人才选拔的不公平性,它给了广大的中下层有才华青年以自我发奋,达到改变人生轨迹,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机会。

很多贫穷的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发奋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但随着封建时代日益没落,科举制度本身的消极因素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明代“八股取士”后,科举制度渐渐成了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参加科举考试者通常为考而学,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需求,造成了所学知识的僵化、固化现象,由此也制造了无数的时代悲剧。

文章TAG:孔乙己偷书窃书《孔乙己》与窃书孔乙己为什么偷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