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北宋五子理学的美学意蕴,宋代的美学特色是什么

北宋五子理学的美学意蕴,宋代的美学特色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7:26:08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通常情况下,宋代政论散文多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形象化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逻辑推理加以阐述,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苏询的《六国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作品。作者在叙述六国祖辈创业艰难,而其不肖子孙败家亡国行为时,就运用了一段出色的描绘,客寥数笔,画面生动而寓意毕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绘尽了祖辈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历尽艰辛开拓疆土之苦。“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则描尽了六国子孙不珍惜先辈血汗所得,腐败无能,以及秦国虎视耽耽,大肆掠夺吞并的嘴脸。在这里,作者顺势推理点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个事实,从而推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势之必然,令人警醒叹服,仿佛真的看到六国在熊熊烈火中灭亡的惨景,触目惊心。

苏轼的《教战守策》也是运用形象化说理较为成功的一篇。他把“天下之势,譬如一身”,通过“王公贵人”总是养尊处优,处心积虑地保养身体,但遭风雨就常得病,而“农夫小民”终岁在霜露寒暑中辛劳而“未尝告病”的对比,指出致病的原因就在于“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进而把这个比喻类推到国家,可以看出:“天下之人骄情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僳;闻盗贼之名,则掩耳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这种病态的状况也是“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它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作者用通俗形象的画面,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把深奥复杂的国家政事,变成人人可以理解的日常话题,来唤起民众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像这样生动形象说理的例子在宋代政论散文中是相当普遍的,不一而足。

同时,宋朝的政论家有许多是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修养和特长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政论文中有所显现,使其形式表达富有新鲜色彩。为了避免说理的枯燥,他们常利用声音变化和句子安排上的错动,使声调抑扬顿挫,句式波澜起伏,读超来琅琅上口,流畅而富有乐感和形象性,这样,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拨。故此,优秀的政论文在引里历史材料时,一般都不作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排列,而是精心地安排在文章最恰当处。

特别是不容易排列的数字,陌生呆板的姓名,过于简单的事件,都缺乏形象性,易导致枯燥的堆砌,使人望而生畏。苏轼的《六国论》在这方面就处理得比较好,在第一段中,从“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至于秦汉,作者一连列举了越王勾践,魏无忌,齐田文等十余人及他们“养士”的具体数字,但因为作者运用了简炼概括的语言,使用骈散句,调整了长短句安排,使文字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不会给人以累赘、重复的感觉。

文章TAG:美学意蕴理学宋代北宋北宋五子理学的美学意蕴宋代的美学特色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