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帕塞瓦尔定理,帕赛瓦尔定理是什么意思

帕塞瓦尔定理,帕赛瓦尔定理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5:49:28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什么是宇称不守恒?

帕塞瓦尔定理,帕赛瓦尔定理是什么意思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先提一个问题,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谁呢?是莫言还是屠呦呦奶奶?如果你的答案是以上的任何一个,那么恭喜你,你答错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当时他们还没有加入美国籍。少年杨振宁帅哥李政道而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成果就是宇称不守恒。

说了宇称不守恒的提出者,下面说一下宇称不守恒的历史。还是先引用一段原文吧。丁仪拿起撂在地板上的一瓶白兰地,把两个脏兮兮的杯子分别倒满,递给汪淼一杯,后者谢绝了。“应该庆祝一下,我们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物理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均匀的。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物理学理论,从阿基米德原理到弦论,以至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科学发现和思想成果,都是这个伟大定律的副产品,与我们相比,爱因斯坦和霍金才真是搞应用的俗人。

这是三体中丁仪的一段话,就是说最显而易见的道理,宇宙间有统一的物理定律,其实六分仪说的就是诺特定理。艾米.诺特诺特定理有传奇的女数学家诺特提出,是物理学的中心理论,关于这位女数学家的传奇,以后会在头条号文章中说,现在直说诺特定理。诺特定理就是说对于每个局部作用下的可微对称性,存在一个对应的守恒流。由此可以得出一些很基本的推论,例如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说清楚一点就是物理定律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其实也就是六分仪的那句话。

诺特定理是基于对称的,想想其实也是,例如我们有左手就有右手,照照镜子,会发现镜子里的人和我们本人一模一样,只不过是对称的。于是物理学家们就认为世界是对称的,这方面尤其以天才物理学家泡利最执着,关于泡利的故事可以参见我在头条号的文章《泡利:爱因斯坦的继承人,纵横物理世界的上帝之鞭》,这里就不多说了,泡利认为:上帝不是一个弱左撇子。

这句话起源于他和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交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两种介子,τ和θ,这两种介子运动规律完全相同,基本就是双胞胎,甚至物理学家们干脆就认为他们就是一种介子,可问题就在于他们衰变以后,τ介子衰变成了三个π介子,θ介子衰变成了两个π介子,按理说,双胞胎生的孩子基因应该相同,那多出来的一个π介子哪里来的,莫非是隔壁老王帮忙?这个比喻有点粗俗,咱们换个说法,就好像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突然长出了第三只手,是不是有点恐怖?物理学家们对此百撕不得其姐,不对,是百思不得其解,要么是眼花了,要么是镜子错了,物理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证明眼睛好好的,没有花,那么镜子错了,不可能啊,镜子证明会错呢?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尽力去修正理论,而对于天才来说,干脆就颠覆理论。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爱因斯坦,当初由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出现的以太零结果,洛伦兹提出了洛伦兹变换来修正牛顿力学,可爱因斯坦干脆就废除了以太,于是相对论就诞生了。这次的天才是来自中国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年轻人认为干脆是镜子错了不就完了,在弱相互作用下,粒子根本就不符合宇称守恒,这就是划时代的论文《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下守恒吗?》.他们把论文寄给了天才泡利,泡利号称物理界的上帝之鞭,在物理界混,不被泡利抽两鞭子出门都不好意思给人打招呼,泡利果然就抽了两鞭子,“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弱左撇子,我准备押很高的赌注,赌那些实验将会显示……对称的角分布……”,“对称的角分布”指的就是宇称守恒,言下之意,泡利认为年轻人的想法根本就不值一提。

不过这次的鞭子抽在了泡利的脸上,也幸亏没人和泡利打赌,否则泡利就倾家荡产了,因为在泡利说这话的两天前,被泡利称为“无论作为实验物理学家还是聪慧而美丽的年轻中国女士”吴健雄博士就发出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实验的论文。吴博士笑靥如花,泡利却有些落寞这个结论意义重大,在宇宙之初,会产生物质和反物质,正是因为这一点点不对称性,会使得物质多一点点,其余的物质和反物质湮灭了,这多出的一点点物质就产生了今天的美丽世界。

1957年,来自中国的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遗憾的是聪慧而美丽的年轻中国女士吴健雄博士,吴博士的经历更加传奇,她就是《第二次握手》中丁洁琼女士的原型。最后再说一下杨振宁先生,最近霍金先生去世,人们纷纷冠以“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称号,这有些过誉了,只要杨振宁先生在世,任何人不能以此代称,杨振宁先生是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并称的伟大物理学家。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帕塞瓦尔定理,帕赛瓦尔定理是什么意思

最好的书就是毛泽东的名著《为人民服务》,今天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有名的讲演,对我们党和人民是大有益处的。为人民服务,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最先提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和规范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一个牺牲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作的一次著名演讲,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战斗中,士兵跳入水中,真的能躲避子弹吗?

帕塞瓦尔定理,帕赛瓦尔定理是什么意思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士兵或者地下工作者,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和猎杀,毫不犹豫地选择往水里跳;如此一来,往往能化险为夷。这样的画面,不仅在中国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在美国大片中也屡见不鲜。在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奥马哈海滩登陆作战中,很多盟军士兵为了躲避德军MG-42凶猛的火力,争先恐后从登陆船的两侧跳入海水中,逃过一劫。

在电影《碟中谍4》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美国中情局特别行动小组特工伊森追杀时,他驾驶的汽车突然失控翻滚到了湍急的河水中,追杀而至的人都拔枪朝水下开枪,而他因为潜伏在水里却安然无恙。看到这些场面之后,很多观众往往会提出强烈质疑:子弹的速度非常快,动能也高,近距离直射的时候,连钢盔都可能击穿;可是影视剧中的人,只要跳进水里,就能安然无恙,这也太玄乎了,到底是编剧和导演虚构的,还是有科学依据呢?事实证明,躲在水里不是多余举动,确实能减轻或者避免子弹伤害。

从表面上看,子弹威力确实很大。首先看看各种枪支的初速,38式步枪的初速在每秒700米左右,春田步枪的初速更是超过800米,AK47的初速也达到了700米,初速最低的乌兹冲锋枪初速也有400米,即使各种手枪初速在每秒300米以上。然后再看看各种子弹的动能,动能不仅跟子弹口径有关也跟子弹装药量有关。9×18mm马卡洛夫手枪弹动能为348焦耳,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枪口动能为584焦耳,0.45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枪口动能为569焦耳,而0.45英寸温彻斯特马格努姆手枪弹的枪口动能达到了1358焦耳,后者甚至比美国M1卡宾枪弹的枪口动能还大。

这主要是和枪弹装药量有关,从而使枪弹初速差异很大。38步枪的动能稍低一些,为2665焦;加兰德步枪的动能略胜一筹,达到3500焦耳.那么,多大动能的子弹可以致命?苏联的致命动能标准是80焦耳,美军和德军的致命标准是78焦耳;换言之只要弹头还具有 78焦耳的动能,打在人身上就能够危及生命。根据实验,动能在78焦耳的子弹,可以在20米内击穿25毫米厚的红松木板。

而在相同距离,击穿30毫米厚的同质地木板,也只需要117焦耳。由此看来,各国关于致命动能的规定还是有道理的。现实中,在近距离遇到子弹射击,被击中的人幸存几率很低。就拿51式7.62mm手枪弹来说,其枪口动能为480焦耳,可以杀伤50米以内的有生目标,在25米距离上能射穿4mm厚的钢板,10CM厚的木板,6CM厚的砖墙,35CM厚的土层,在10米距离可轻易击穿丰田车车体,枪弹飞行300米后仍有杀伤力。

如果遭遇动能更大的54式手枪射击,起码应该躲到铸铁邮筒或两层砖墙后方能确保安全。步枪子弹初速、动能和有效射程是手枪子弹数倍,即使在100米内遭遇射击,起码应该躲到12厘米的水泥墙后才会确保安全。看到以上分析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是100米内遭遇步枪子弹、50米内遭遇手枪子弹的射击,即使跳进水里还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既然如此,士兵为什么还要跳进水里躲避子弹,是导演脱离生活,还是战士情急之下的一种本能反应?众所周知,子弹动能跟弹药量和撞针击发力度,以及枪管膛线有关。在射击时,枪械撞针击发子弹底部,激发底火,底火引燃发射药,膨胀的火药气体将弹头沿着枪管膛线加速推出。因此,子弹出枪后,拥有一个原始速度,叫初速。此时,影响子弹飞行速度和距离的核心要素,就是介质附加的阻力。

在空气中,介质密度小,阻力小,子弹就能飞得很远,即使在长距离上也有非常大的动能。普通步枪子弹,可以千米之内一枪爆头甚至穿透士兵头上的防弹钢盔。即使是威力较小的手枪子弹,在百米以外也仍具有杀伤力。但是,子弹速度和动能既然和遇到的阻力有关,水面有没有阻力?答案是肯定的。家住农村,又是住在河边的朋友,在儿时一定玩过这样的游戏:拿着瓦片用力向水面投掷,这时候瓦片不会沉入水中,而是沿着水面不停地做跳跃运动。

为水面会这样,因为瓦片和水面接触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如果说这个例子比较冷,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还有一个有目共睹的例子,跳水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从5米甚至10米高的跳台跳下,无论是身体哪一部分先接触水面,如果水面没有阻力的话,跳水运动员不粉身碎骨也会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因为他们不是直接跳下,还要做各种动作,落水时产生的力度很大,水面没有阻力是非常危险的。

但正是因为水面有阻力,跳水运动员本身的动能越大,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运动的水流和运动的人体相遇,两者产生了反作用。也许游泳池内的水是静止的,或者运动幅度很小;但是多数情况下,河流、海流湍急的,是高速运动的。高速运动的河流对高速运动的子弹不但有阻力,还会改变子弹的方向。因为子弹在出膛之后,大多是保持旋转式运动的,这样状态的子弹,大大增加了穿透力,但旋转的子弹遇到较大阻力很容易改变角度,偏离目标。

所以说,无论子弹跟水流方向是相同的还是相反,都会一定程度改变子弹运动方向。哪怕是很小角度的改变,都会偏离人体,脱离子弹威胁。具体来讲,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常温空气密度是1.29kg/每立方米,水的密度是常温空气密度的775.19倍。水分子密度的大幅提高,子弹在水里遇到的阻力相对来说比在空气中遇到的阻力大了很多。

换言之,无论是静止的水流,还是运动的水流,子弹与其接触的时候,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阻力,都会减轻其速度、动能,甚至改变其运动轨迹。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奥马哈海滩登陆作战中,德军的机枪向美军士兵疯狂射击的时候,距离至少在几百米,士兵们跳水之后,肯定会大大增加安全系数。因为子弹在经过几百米之后速度锐减,动能下降,再经过水面阻力,其射程也会大大降低,运动轨迹也会做出改变,对士兵的伤害大大降低。

为了验证机枪子弹对水里的士兵到底有没有生命危险,西方一家电视台曾专门做过一个实验,采用威力巨大、射速惊人的二战德国机枪MG-42,即《拯救大兵瑞恩》中朝海岸的盟军士兵射击的德军使用那挺机枪,在350米的距离对水面进行射击。人们惊奇地发现,初速超过每秒700米的机枪弹,在深入水下2.5英尺(约76厘米)之后,不仅速度锐减,而且改变了方向。

这足以说明,在战斗中,跳进水里是可以躲避子弹的。无独有偶,法国另一家电视台有一档科教节目也进行过类似的测试。他们按照1:1的比例,制作了塑胶人,放到水中,然后用手枪、步枪和机枪在300米的距离对其进行射击。结果显示,射程最远的M1加兰德步枪子弹只对水下1.4米深处的塑胶人造成皮肉伤,射程较近的手枪子弹则偏离了轨迹,射程局中的步枪子弹也没有挨到塑胶人。

换言之,只要一个人潜入到水下1.5米左右,普通的枪弹就没有办法对他造成伤害。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跳进水里就一定可以躲避子弹,转危为安。事实上,士兵跳水时距离射击者的距离,决定了子弹的速度和动能,也决定了河流对子弹阻力大小。距离远的时候,子弹速度下降,动能也随之下降,水面对子弹动能和弹道的影响也越大,躲避的士兵也就越安全。

距离近的时候,子弹速度高,动能大,躲避的士兵也就越危险。如果对方向你射击的时候,距离只有50米,哪怕对方使用的是初速度较低,子弹动能较小的手枪,水面的阻力也无法对子弹产生较大影响,受伤的概率还是很高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枪支,无论距离目标远近,子弹打到水里的时候遇到的阻力,肯定比在空气中大得多,子弹速度就会降低、动能就会减小,对目标的伤害肯定会减轻。

文章TAG:瓦尔定理帕塞帕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