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继续放大百事中国梦想,卢英德

继续放大百事中国梦想,卢英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23:19:35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求推荐以一战,二战为背景的电影?

继续放大百事中国梦想,卢英德

不是要战争片的话,我推荐一部《钢琴家》,讲得是二线波兰闪电战,纳粹统治下的波兰人民生活。尤其是波兰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史达曼一家子犹太人从相信盟友会救援,到寄希望于纳粹的仁慈,再到互相分离后史达曼躲躲藏藏的生活。一言两句很难说得清,那种没有刻意渲染痛苦,用点点滴滴的剧情累积起来的悲伤,要看过才有共鸣,强烈推荐,真的特别好看。

什么亚洲不能像欧洲那样联合起来组成亚联盟呢?

继续放大百事中国梦想,卢英德

谢谢邀请。简单说来,之所以欧洲会出现欧盟,而亚洲没有出现亚盟这样的组织,静夜史是因为欧盟有着完全不同的几大区域特色:1、西欧国家势均力敌我们常说的欧盟,并不是指所有欧洲国家,比如俄罗斯、白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就不是欧洲成员国。而在西欧国家中,成员国相对而言势均力敌,没有过分突出的强国。虽然英国和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但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这两个大国,尤其是英国彻底掉出了一流强国的序列。

从传统的世界大国泯然众人矣,所以就不得不放下身段和之前看都不看一眼的穷邻居们组团。在欧洲的历史上,比英法早的超级大国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都已经成为历史,所以可以不予考虑;而德国等相对年轻的国家虽然实力很强,但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以及战后极其严厉的惩罚,也彻底失去了重新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可能

所有这些,加上那些从来没有崛起的小国家,共同构成了欧盟国家携手的政治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数百年的快速发展,欧盟成员国普遍经济发达。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欧盟成员国形成的经济基础。而亚洲国家,由于历史长短不一,发展轨迹千差万别,特别是有很多国家长时间被欧美殖民者殖民,带有严重的殖民地烙印,很多国家比如韩日还受到美国的控制,失去了政治的自主性。

所以亚洲国家,没有在一个区域内形成联盟性质的国际组织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脱亚入欧”,摆明了不想和亚洲邻居玩。历史上,亚洲国家也相互瞧不上,特别是长期领先世界的我国。对于亚洲国家而言,不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亚洲不具备形成亚盟的条件!2、特殊的外在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特别是西欧国家。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世界影响力如日中天。而同时,浴火重生的苏联也一跃成为和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于是,两极格局开始形成!这个时候,西欧国家就非常尴尬了。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摧残,西欧各国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奄奄一息。他们发现,自己根本就无力和美苏两极中的任何一方叫板。

此时苏联的钢铁洪流,可以将任何一个西欧国家辗成渣渣。而美国为了对抗共产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持西欧发展,同时美国还发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军事实力控制西欧国家。这时的西欧,想要对抗苏联,摆脱美国,就只能走联合之路!之前的英德法德世仇算什么,安全才是硬道理。所以,从法德煤钢联营开始,到1993年,欧盟终于成型!相比之下,亚洲的局势更为复杂,因为亚洲受到的,除了美苏的压力,还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这决定了亚洲地区注定不会太平。

再加上有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区域搅屎棍的角色,地区不稳定因素更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亚洲国家的实力太不均衡,我国的发展在周边国家看来是巨大的威胁,这种没有互信的基础使之无法组成区域联盟。3、欧洲国家区域小,宗教单一不管是天主教、新教还是东正教,都属于基督教,在宗教和文化认同上,欧洲有这样的基础。这是因为欧洲区域面积小。

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只有三十年,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继续放大百事中国梦想,卢英德

准确来说,一战和二战只隔了20年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一批帝国都给干趴下了。陨落的帝国主要有4个。其中主要下台的君主有:第一,德意志的皇帝威廉二世。第二,奥匈帝国的皇帝卡尔一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1916年突然去世)。第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第四,俄罗斯帝国的皇帝尼古拉二世。

这四位都是昔日欧洲大陆上赫赫有名的君主,一战直接终结了这几位的政治前途。此后列强开始重新制定世界格局,三件大事最终导致了20年后二战的爆发。第一件事: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其实这是一场列强瓜分弱者的会议,压根不具备任何公平性可言。第二件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几乎把列强们的利益放大到了极点。

第三件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这使得列强急切地需要转型才能摆脱这一危局。德国选择了战争,美国选择了卖军火。也正是因为这三件事,使得不到20年后,爆发了二战。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一、巴黎和会产生了多少矛盾?第一,中日之间的矛盾。1919年,是个敏感的时间,因为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是在这一年爆发的。

为啥爆发五四运动?因为当年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没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不顾中国的利益,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简直是奇耻大辱!在这之前,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了大量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所以不少中国留学生愿意到他们那边学习。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中日的关系相当友好。可是在这之后,中国人认清了日本的真面目,他们就是一头狼,而且胃口还不小。

不光觊觎中国的山东,还觊觎中国的东北。所以这次巴黎和会,直接将中日关系降低到了冰点。第二,德国新政府觉得很委屈。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实也没啥不合理可言的,任人宰割是其最终的结局。可问题是,列强们对德国的限制还不如把德国给灭了。要求一: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被剥夺,由列强们瓜分。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国,同时作为赔偿,德国萨尔区的煤矿权益归法国。

要求二:德国本土地盘遭到瓜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领土,被分为三个占领区,分别由协约国占领。此外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不准德国人设防。要求三:德国只能拥有10万陆军和1.5万海军,不允许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主力舰、潜艇、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德国统统不能拥有!要求四:赔款!具体多少钱呢?能把人给吓傻了,英法美合起伙来商量了一下,需要德国赔偿1320亿德国马克,相当于当时的330亿美元。

就算把税收到99年后,恐怕也赔不起吧?这么多苛刻的要求摆在这里,你说德国签不签字?签字就是卖国,不签字就继续打,早晚把德国给打光了。最终,德国的新政府选择了服软,签订了这种丧权辱国的协议。但是德国人会乖乖罢休吗?显然并不会,这就是引起二战的重要原因。那么好了,第一个法西斯国家枕戈待旦。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法国福熙元帅似乎也觉得有点过分了,所以叹了口气表示: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罢了。

二、华盛顿会议,其实就是对日本的审判。或许由于一战中,日本没起到多大作用,又或许是因为日本外交官的英语不好,所以他们在参加巴黎和会的时候总是很沉默,没有涉及到他们利益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插嘴,因此被列强们称之为沉默的东方国家。可是这个国家的野心并不小,在巴黎和会过后,各国列强都在进行海上霸权的争夺战。英法美日是其中最牛的几个。

美国扬言,五年内造137艘军舰,组建出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英国作为老牌海军国家,直接宣布宁可花光所有钱,也要保证海军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优势!没办法,英国是岛国,海军是他们唯一的优势。日本直接制定了八八舰队计划,也就是打造两支强大的舰队,每支舰队拥有8艘主力舰,而且每隔8年更新一次。法国和意大利也不甘示弱,也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海军舰队。

这么一来全世界的列强可都进入了军备竞赛的阶段,可财政一旦花在了海军上,那国内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搞了一阵子以后,大家都熬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会议召开了。会议的结果是什么呢?仔细看看几个条款就知道为啥日本人会崩溃了。第一,规定了英美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总吨位比分别是:5∶5∶3.∶1.75∶1.75。

具体来说英美两国可以达到52.5万吨,而日本只有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更惨,只有17.5万吨。第二,大家的主力舰排水量,都不准超过3.5万吨!第三,航空母舰的总吨位也有限制。英美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6万吨。这几个条款,直接把日本海军的未来给限定死了。不管日本怎么发展,都不能超过英美,否则人家就要来收拾你!你说这是不是对日本的审判?都说英国是老牌海军国家,实际上日本也是靠海军发家致富的,他们也是岛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一场海战为其赢得了2.3亿两白银的赔款,直接把日本从穷困小国变成了大国列强。尝到甜头的日本,此后积极发展海军力量,所以他们到了一战后的海军规模早就超过了华盛顿会议所限制的额度,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得把多余的军舰都给当废铁卖了!因此日本觉得受到了欺负,第二个法西斯国家积极备战。

三、1929年的经济危机,成了关键因素。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国采取的手段就是转移矛盾。自己的风险转嫁出去以后,就不再是风险了。他们虽然没什么殖民地,但是市场很大。比如说加拿大、南美洲,都是他们的风险转移阵地。可是德国呢?他们的殖民地都丢了,没有风险转移的阵地。只有靠一场战争才能保证矛盾的输出。因此在1929年以后,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新领袖,带着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与此同时日本则打算把风险转移到中国来,所以在1931年开始对东三省下手。总结: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手段之一。三件大事,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很不爽。华盛顿会议,让日本很憋屈。经济危机造成了世界各国继续转移矛盾。这么一来,只有靠战争才能解决这些矛盾了。参考资料:《一战战史》、《二战战史》。

欧洲三大军事强国中,美国在英德都有驻军,为何偏偏漏掉了法国?

并非美国漏掉了法国,是法国人把美军给踢了。要知道,北约的总部以前可是设在巴黎的,法国充满了美军和各种外军,是北约的大本营。但法国人硬是把北约和美国人给赶走,踢到了布鲁塞尔和德国。这是怎么回事呢?纯粹是因为法国人不想唯美国人马首是瞻,他们想建立法国人主导的欧洲政治圈。说白了,还是法国人一贯的欧洲大陆情结在起作用,他们作为老牌帝国的自尊也不容许把欧陆让给美国。

法国当年奉行的是“戴高乐主义”,不鸟美国人,奉行独立自主原则,处处与美国人对着干。何为“戴高乐主义”?用川普的方式总结起来就是——让法国再次伟大!二战的惨痛历史让法国人又羞又怒,戴高乐等人谁不是一把辛酸泪,受尽了仰人白眼低三下四的气,他们想要重拾拿皇荣光。实际上,二战中的法国与美国关系就很僵。有人可能会奇怪,法国与美国二战不是盟军吗?自由法军不是跟在美英屁股后面捡便宜么?怎么与美国关系会恶劣得起来?维希法国即“在维希办公的法国政府”但这并不奇怪,当时有两个法国,一个是让德国人打垮后认怂的“维希法国”,另一个则是戴高乐等流亡人士在刚果殖民地建立的“自由法国”。

维希法国将办公地搬到了温泉胜地维希市,从此成了德国的傀儡,助纣为虐。自由法国,有个“干穿”标志自由法国虽然混到刚果布去了,却在戴高乐领导下坚决抵抗,打不了德军,就拼命抢维希法国的殖民地,嗨得很。问题是,两个法国的外交居然很矛盾,自由法国一点也不受美国待见,撑戴高乐的只有英国人。美国人看重的是站在纳粹那边的维希法国,双方维持挺不错的外交和商贸关系。

很多美国的物资,就是通过维希法国,变到了纳粹德国手中。在一段时间内,美国也不想打破与维希法国的关系。自由法国不断攻击维希法国的行为,在美国人眼里颇有点“不懂事儿”和“挡财路”的味道。终于有一天,两边彻底撕掰了,这源于自由法国一次“解放国土”的行为。法国在北美洲有一块八个离岛组成的飞地,名为“圣皮埃尔与密克隆群岛”,距加拿大纽芬兰仅25千米。

自由法国认为,蚊子腿也是肉,维希法国在上面搭了间谍站,不断侦查盟军船舶,是个祸害,必须除掉。于是他们出动了舰队,800壮士横跨大洋把上面的维希法军给灭了,夺回了岛屿。可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事,却惹来了美国白宫方面出奇的愤怒,几乎是指着戴高乐鼻子骂,还差点动了枪炮。戴高乐被美国人一顿收拾,当然也是恼羞成怒,双方关系愈发差劲。

美国人是什么算盘呢?他们视美洲为禁赘,哪怕法国人收回自己的地盘,在美国看来也是难以认识的冒犯。这里面还有加拿大因素,圣岛紧挨纽芬兰,加拿大人早就看得口水直流,只是碍于之前的英法联盟一直不好下手。之后加拿大在美国帮助下,逐渐摆脱了英国的控制,自然是不肯放过嘴边的肥肉了。但正当加拿大要下手的时候,却没想到戴高乐如此警觉,先下手为强了。

如此,美洲人对法国这欧洲外来户的行为都出离的愤怒,险些酿成一场盟军内部冲突。而且,法国是殖民地大国,美国人实际上将法国人当成了挨宰的肉猪,一边打着仗,一边在想办法谋夺法国人的地皮。自由法国还被英国人端着当盾牌,需要与美国争取利益的时候就抱团取暖,需要背锅扯皮的时候就扔出去挡枪,这更是激化了法美矛盾。戴高乐当然不是傻子,但法国连本土都沦丧了,他也只能以强硬的政治姿态,在联盟中尽可能地争取话事权。

像后来的解放巴黎之战,就是戴高乐一意强硬的结果,为此盟军从红色抵抗组织手中夺取了已近解放的巴黎,却也导致战略失衡,资源消耗过大,引发了一连串的战略颓势。美国人这时候也没法不撑戴高乐了,维希法国已经灭亡,而他们如果不希望苏联势力进入法国的话,便只能捏着鼻子支持自由法国。但即便如此,美国人与戴高乐政府的关系依然很差,他们根本没承认戴高乐和自由法国是法国的合法政府。

这么做的结果是不出意料的,法美关系继续撕X化 。二战后最让法国愤怒的是美国对法属印度支那的插手,法国人煞费苦心地维持出了一个二战胜利者的姿态,但当他们如胡汉三一样回到越南殖民地时,却发现这里已经在日本、美国、苏联的相继影响下物是人非。老挝1949年独立,柬埔寨1953年独立,越南为了独立与法国人大打出手,赶走了法国人推出的末代皇帝宝黛,打得法国人丢盔弃甲。

法国人滚蛋的时候才发现,美国人在里面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本质就是想踹走法国,自己取而代之。总之,法美关系在当年算是彻底完了。不过,法国在二战中相对没受到什么严重的损失和破坏,所以回血速度超快,戴高乐也急于“让法国重新伟大”,因此法国在战后开始摆出一副非常强硬的腰板。在经历了1946年的下野后,东山再起的戴高乐开始变得更加积极,“戴高乐主义”也基本成型。

他将其诠释为法兰西民族复兴的“高尚目标”,法国要从二战被推翻和寄人篱下的丑角形象,变成欧洲的领导者,在美苏二分天下的世界格局中开辟出属于法国的世界舞台。因此,法国可以不刻意强调意识形态之争,也无需遵守美苏范定的政治阵营,更无需像英国那样,仰美国的鼻息。于是,法国开始与苏联眉来眼去,64年还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视美英提出的意识形态“铁幕”如薄膜。

法国开始积极与德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增进战略合作,共创“欧洲发动机”。法国不断与美国在基本利益上讨价还价,只要好处不要其领导,杜绝美国添乱。戴高乐政府试图建立一个以法国为中心,法德为引擎,能与美苏对抗的第三股欧洲强国势力,直至建立“欧洲人的欧洲”。所以,在戴高乐主义的影响下,法国人压根不想要美国人驻军,也压根不认同美国人炒作起来的“苏联灭亡欧洲的威胁”。

于是,法国干脆从北约组织退群了。1966年2月,戴高乐总统表示,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剥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的正当性,因此法国正在重新确立对法国领土的主权。因此,法国境内的所有部队必须在1969年4月之前由法国控制。不久之后,法国宣布将从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SHAPE)总部撤军,欧洲中部盟军(AFCENT)及其下属总部必须在1967年4月前离开法国领土。

1966年6月21日,法国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退出,仅保留政治上的名义身份。法方要求,北约和美军应在1967年4月1日完成撤离——连指挥机关一块儿走!美国人认为这是戴高乐策划的在美苏争霸背景下的对抗行为,因为他对美国和北约的统治有“恐惧”,给北约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也让美欧关系复杂化。

美国报纸评价:戴高乐疯了,他不知道谁才是敌人?他以为自己是救世主还是圣女贞德?不管怎样,美军最后还是在最后期限的前几周完成了撤退。他们内心忐忑,切断了所有的通信线路,搬空了仓库和后勤物资,在法国军官的陪伴下登上了装甲车,一夜之间就转移到了德国斯图加特,这里是美国欧洲军司令部。1967年3月30日,盟军司令部在法国举行降旗仪式,次日在比利时举行了升旗仪式。

比利时为了振兴经济,早就巴不得盟军来撒钱,一个叫De Greef的上校推荐了蒙斯的一块地皮,开始大兴土木。整个北约的总部不久也从巴黎搬走,最后被安置在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盟军司令部则搬到了比利时蒙斯的卡斯度,直到今天(后来美国欧洲军司令部也21世纪也搬来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北约组织,都不想提这茬往事,毕竟是让人活生生从家里赶出去了,法国人连掀了北约两张铺盖,丢人。

普京与法德领导人通报刻赤海峡事件,是寻求帮助,还是防止北约和欧盟一致打击自己?

11月26日普京与法德领导人通报刻赤海峡俄乌冲突事件,是乌克兰利用该事件在美欧西方得到了一边倒的支持之后,普京试探一下法德下一步对于乌克兰的真正立场。虽然今年以来俄罗斯与美欧西方关系紧绷,但是普京还是维持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频繁往来关系,双方也确实存在不少共同利益。很显然,普京向法德领导人通报刻赤海峡事件,是想寻求法德两国领导人的理解,将俄乌冲突事件化为外交努力。

普京想息事宁人,而波罗申科试图将事件继续升级。但是仅仅是乌克兰那点能力俄罗斯并不放在眼里,关键的是乌克兰目的是想要求西方国家,有没有继续支持乌克兰的可能行动。普京针主动通报刻赤海峡事件,有利于西方在针对乌克兰的一边倒的支持上,不至于落入被乌克兰拖下水的目的。从2014年乌克兰事件俄罗斯武力夺取克里米亚之后,虽然美国西方一致谴责俄罗斯的吞并行为,并针对俄罗斯展开大规模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

但是美欧西方在乌克兰惹出大事以后,并没有真正的负责任精神。反而是非常的怕事,希望乌克兰自认晦气算了,这才是乌克兰耿耿于怀至今的原因。2014年的乌克兰事件,乌克兰何止失去了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州也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同时宣布独立。当时的乌克兰政府虽然军事力量不行,但是希望在美欧的支持下先收复顿和卢两个州。

可是战争进行了不到半年,美欧西方并没有提供有力的军事支持和帮助。乌克兰仗打不下去了,法德两国当时还出来做中间人,与乌克兰当局和分裂的两个州在白俄罗斯签署了《明斯克停火协议》。整个乌克兰事件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西方,等到后来普京出手吞并克里米亚,分裂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美欧都做了甩手掌柜。最后倒霉的是乌克兰自己,不仅失去了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都脱离于乌克兰之外。

西方的这一切表现,普京都看在眼里,除了被美欧西方经济制裁不舒服,其它的普京并不担心。法德两国尽管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持反对立场,但是法德更害怕与俄罗斯发生冲突和对立。普京对法德的真正心思完全了解,如果法德两国不支持乌克兰在亚速海继续挑衅,乌克兰就不能由着自己对性子扩大事态。目前俄乌刻赤海峡冲突事件,不存在北约和欧盟为了乌克兰一致打击俄罗斯的问题。

俄罗斯本身受到了美欧西方的几乎极限施压制裁,北约和欧盟手里已经无牌可打了。只不过俄罗斯国内不争气的经济状况,迫使普京在对外关系上要作收缩。俄罗斯已经得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再与乌克兰这样纠缠下去毫无意义。可以预料普京与法德领导人沟通有积极的意义 ,法德不是不支持乌克兰,而是害怕事态扩大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文章TAG:百事英德放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