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潞城潞铭书院什么时候开盘,长治市潞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示公告

潞城潞铭书院什么时候开盘,长治市潞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示公告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20:57:39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晋侯遗荀林父率军打败赤狄于曲梁(今潞城石梁)。那么问题来了,天下黎氏是否出自黎城?黎城真是西周时的古黎国?“西伯戡黎”果真发生于此?黎城县出土的西周黎侯古墓说明了什么?西周古墓发掘找到黎侯古国的“身份证”西周是我国古代第三个朝代,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

他一生之中主撰了《山西通志》(光绪)、《蔚州志》、《代州志》、《西宁新志》、《繁峙县志》、《壶关县续志》、《长子县志》、《潞城县志》、《黎城县志》、《屯留县志》、《天镇县志》、《长治县志》,襄修了《五台县志》一部,共计十三部,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个人修志种数最多的纪录。

西周时期的古黎侯国到底哪里

西周时期的古黎侯国到底在哪里

2018年10月27日,世界黎氏文化研讨大会暨黎侯王陵祭拜大典活动在黎城县举行。来自马来西亚、越南以及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323名黎氏后裔,齐聚黎城县塔坡水库西周黎侯墓群的黎侯王陵祭祀广场,共祭黎氏祖先,同传中华古训,彰显黎氏宗族3000多年昌盛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天下黎氏不忘初心、勠力同心的气魄和风采。

那么问题来了,天下黎氏是否出自黎城?黎城真是西周时的古黎国?“西伯戡黎”果真发生于此?黎城县出土的西周黎侯古墓说明了什么?西周古墓发掘找到黎侯古国的“身份证”西周是我国古代第三个朝代,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大小诸侯均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局面,由于周王居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建立诸侯国,要赐以土地山川和人民,同时分予宝器,并有等级差别。周王朝建立以后,“武王封帝尧后于黎”。“黎”在哪里?2006年1月,在黎城县西关塔坡水库的田地里,当地村民发现有古墓被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勘探,在地处县城西一公里塔坡水库西关村的田地里约40亩面积区域内,探明有西周同时代墓葬92座,其中大型墓4座、中型墓14座,其余为小型墓。

2006年1月至9月,共发掘出十几座古墓,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两座西周侯级别的大墓,墓中出土的一对青铜壶器皿上出现了“黎侯宰赢作宝壶永用”的铭文。经文物专家论证,黎城在西周时期为黎侯国,这个墓地就是当时的黎国墓地,这对壶被视为黎侯古国的“身份证”。这个结论由国家文物局认定并公布,此考古发掘被列为2007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消息震惊了全国,震惊了中华黎氏的后裔。那么天下黎氏出黎城,黎城为什么没有黎姓?文化学者、黎城县老干局局长王苏陵对黎姓、黎城很有研究。他介绍说,要想解开这个谜,起因还得追溯到商周时期的“两次战争”。即“西伯戡黎”与“赤狄灭黎”,这两次战争,一个“戡”,一个“灭”,黎民百姓无论是留下的,还是逃走的,均谈“黎”色变。

还有就是从黎城县的县名谈起,黎城县的县名出现在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寓意黎明之城、希望之城,至今有1420年历史了。而之前却叫刈陵县,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到黎城县名出现沿用了148年。刈,割、杀之意;陵,土丘、坟墓之意,连起来就是杀人多、坟墓多的地方。“刈陵县”这个名称不仅不好听,而且有一股杀气,还带晦气。

提起历史上那“两次”对黎之战,不仅是黎人、黎氏之痛,更是历史之痛,所以北魏执政者一是为了让人们不忘历史,向往和平取其名;二是统治者在战后,以防黎人回乡报仇,取一个恐怖的地名来震慑对方。如此,在外的黎氏后裔还敢回家吗?幸存在本地的黎氏后人再敢姓黎吗?故此,天下黎氏出黎城,黎城至今没黎姓。王苏陵说,关于文献,历史上记载有很多,其中有正史也有野史,正史中三处,其一,《左传·昭公四年》里有“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的故事,说的就是商纣王为了逼各诸侯国进贡,在黎城举行了一次威武的阅兵仪式,但东夷的首领“拒贡赋而叛商”,就是未等会散就逃了回去。

后来又有了商发起对东夷的战争,古代的东夷约指今河南东部、山东以及江苏、安徽北部一带,也因这次战争消耗了商朝的国力,周乘虚而攻之。其二,《尚书·西伯戡黎》,由于商伐东夷伤了国体,周王就发动了中国古代一场最大的杀戮“西伯戡黎”。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周人西伯(即西周的奠基者姬昌)对商纣王朝的宣战,是反商灭商的序幕。

这场战争是残酷的,灭绝人性的。《诗·大雅·桑柔》中写道:“民靡有黎,具祸以烬。”当时,西伯纠集数十国兵力,由陕西沣水一带出兵,横渡黄河,先入晋南,后直取今上党地区以黎城为中心的黎国,杀戮之战可谓鸡犬不留,都城、民舍化为灰烬,黎国就这样灭亡了。以国为姓的黎民要么被杀头,要么四处逃难。这应是历史上黎氏第一次大迁徙。

其三,周王朝建立以后,“武王封帝尧后于黎”。从众多文献中得知,新建立的黎侯国从地域和人口上讲就弱小了,也许只有目前黎城县这般大。《史记·周本纪》载:“春秋时(约公元前770年)赤狄潞氏侵夺黎地,灭黎立潞子婴儿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晋侯遗荀林父率军打败赤狄于曲梁(今潞城石梁)。灭潞后,复立黎侯。

”这段历史记载不足百字,这场战争的残忍与悲伤却无法用文字来表述。这是继“西伯戡黎”数百年之后,黎人、黎氏的又一大灾难。“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是《诗经》里的一首诗,写的是赤狄灭黎后,黎侯都逃到卫国去避难了,黎国的子民除死伤外,四散逃跑。后来春秋五霸的晋国虽然“灭潞复立黎侯”,不久黎侯国也被晋国吞并,至此黎国就永远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西伯戡黎”的典故从何而来参与2006年黎城塔坡水库西周古墓群发掘的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智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年发掘西周古墓收获颇丰,取得了重大的考古研究成果,为古黎国的确定和弥补文献之不足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文物资料,2009年被评定为“新世纪山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该墓地共发掘墓葬十余座,其中七号墓出土带铭青铜盘一,八号墓出土带铭青铜壶二、鼎一、匜一,正是这些青铜铭文的发现才揭开了黎侯古国的神秘面纱,研究可填补历史文献之不足。

高智说,上古时期,黎民以国为姓,殷商时黎侯国地域辽阔,涵盖了今天的晋东南全域。后来,经过一次史称“西伯戡黎”的残酷屠杀,疆域缩减,黎民纷纷外逃。作为古黎国,传世文献中最早可见于《尚书》:“西伯既戡黎”,但因内容所限,难知详情。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可知在武王八年周公、毕公、太公等挟佐武王伐黎,战胜后归来,祭祀文王,饮酒作诗以庆贺。

这正是《尚书》中“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的这段历史。在甲骨文中的“黎”正是当时的古黎国,可知当时的“黎”是商之附属国,为商之北屏障,对于保护商国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作用。西周之后又被封为“侯国”,固而有黎侯国,如《吕氏春秋》:“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帝尧之后于黎”。直到春秋初中期,黎侯国仍然存在。

《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国)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关于古黎国、黎侯国,过去还有壶关说、长子说、长治县说,今黎侯墓地于黎城发现,可知古黎国国都在今黎城县附近是比较可靠的,范围在其他上党地区不同时期或有波及,这亦与《说文解字》:“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读史方与纪要》:“黎城县,府东北十里,又东北至河南涉县八十里,古黎侯国”等记载相吻合。

文章TAG:潞城潞铭长治市建设局书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