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嘉靖为什么出生在钟祥,明朝嘉靖皇帝的出生地

嘉靖为什么出生在钟祥,明朝嘉靖皇帝的出生地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19:49:26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但是严嵩贪污的同时,也让嘉靖富得流油,这就比较厉害了。有严嵩这么一个好手帮助嘉靖搞钱,他当然舍不得撤掉严嵩。就算天下人都讨厌严嵩,可惜嘉靖离不开严嵩。总结:在海瑞的谩骂中,嘉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海瑞是个可怕的人,他什么人都不害怕,就是喜欢跟人抬杠。放到现在,绝对是抬杠对队长。不过你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清廉刚正,虽然有些愚昧,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他对嘉靖说的话,那也是直言不讳,完全不在乎被嘉靖责罚,甚至杀头。在嘉靖晚年的时候,海瑞直言不讳地上书表示,嘉靖皇帝执政的几十年里,天下贪腐之风不绝于耳,到处都在上行下效地贪污,皇帝本人也不是什么好鸟,带头贪污,导致老百姓们过不上好日子。这一系列的谩骂,差点把嘉靖皇帝给气死。但是这之后的嘉靖并没有杀掉海瑞。

他似乎明白了自己的一生的确非常荒谬。在晚年,迫于压力之下嘉靖杀掉了严世蕃,赶走了严嵩。朝廷之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一派蒸蒸日上的气象。或许晚年的嘉靖皇帝,是真的开始醒悟了。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的确聪明,但是聪明才智没有用在对的地方。一辈子都在搞阴谋诡计,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忘记了自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希望。

出生在湖北的名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明星有哪些

楚庄王、伍子胥、王昭君、刘秀、陈友谅、徐寿辉、明玉珍、朱厚熜、张居正、黎元洪、施洋、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先念、徐海东、王树生、刘华清、吴仪、胡春华、项英、陈昌浩、林彪、黄永胜、向忠发;陆羽、李时珍、毕昇、李四光、朱光亚;屈原、宋玉、孟浩然、袁宏道、曹禺、闻一多、胡风;杨守敬、熊十力、黄侃、李济、徐复观、杨献珍、张培刚、王元化;谭鑫培、余三胜、陈伯华、关肃霜、徐帆、刘亦菲、陈数、王凯、华晨宇;李小双、李娜、柳大华;聂海胜、米芾、雷军、撒贝宁。

明朝的首都不在湖北,为何在湖北钟祥有座明皇陵?

在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有一座明皇陵。一般情况下,皇陵都离都城不远。明朝先是定都南京,所以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后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之后的皇帝都葬在北京,所以在北京有明十三陵。而湖北钟祥自始至终也没成为明朝的都城,为何会有座明皇陵呢?位于湖北钟祥的明皇陵叫做明显陵,是中国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皇陵,占地面积是明代帝王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

其实,这座明皇陵是由一座王墓改造而来的,这是明朝的哪位王爷呢?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佑杬去世,明武宗朱厚照赐谥“献”,称兴献王,葬于湖北钟祥市。那王墓是如何升级为帝陵的呢?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嗣继位,其父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位,便在皇室之中选择了朱厚熜继承皇位,即后来的嘉靖帝。

而嘉靖帝朱厚熜恰巧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兄弟。藩王即位,通常都是过继给辈分大一辈的皇帝为皇子,以便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但嘉靖帝比较有个性,打破了这个常规,继承皇位可以,但做儿子不行,侄子就是侄子。但自己的父亲虽曾经是皇子,但没当过皇帝呀!于是,嘉靖皇帝自立统嗣体系,追尊生父朱佑杬为“兴献帝”。

明十三陵在北京,明孝陵在南京,为何湖北钟祥还有一座明朝皇陵?

湖北钟祥那座明朝皇陵叫显陵,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的陵墓。钟祥是朱佑杬的封地,也是朱厚熜呆了十五年的地方。为了显陵能够合法化,嘉靖帝朱厚熜和朝臣之间也爆发了无数次的争斗,最终的结果是明太宗朱棣被追尊为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被挤下了太庙正堂。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

这位童心未泯的皇帝并没有留下子嗣,也就意味着大明帝国的皇位没有了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国不可一日无君。首辅杨廷和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将帝国最大的一顶帽子戴在了兴王朱厚熜的头上,因为他的血缘和朱厚照最为接近。一个湖北安陆的小王爷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那一年朱厚熜才十五岁。可是没有人会料到,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其实是一头伪装的霸王龙,他不顾礼法毅然揭开了以谁为皇考(宗法上的父亲),以及生父朱佑杬尊号的皇统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

朱厚熜一意孤行,追尊生父朱佑杬为兴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伯考”。最终还是朱厚熜获胜!嘉靖十七年九月(公元1538年),朱厚熜为了自己生父的牌位能够进入太庙,追尊明太宗朱棣为成祖,请下明仁宗朱高炽的灵牌给朱佑杬让位,追尊朱佑杬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灵位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同时改兴献王墓为显陵。

北京在明朝的时候,天地是合祭的,后来在嘉靖朝为什么拆开变成了天地分祭?

北京地坛最早叫方泽坛,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朝帝王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它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祭地之坛。本来,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已经修建了天坛,用它来作为帝王祭天祈福的场所就足够了。而且,在地坛修建之前的150多年的时间里,明代的帝王们一直遵循着天与地一起祭祀的仪式。

既然一起祭祀,那就说明只需要一个祭坛就足够了,那么,为什么到了明代中期还要再建一个地坛呢?其实,地坛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礼仪制度的变革,还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事件。原来,明世宗嘉靖帝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堂弟,因为正德帝突然暴毙且没有皇子,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但由于嘉靖帝是被强拉过来当上皇帝的,而且,朝廷上的众大臣还要求嘉靖帝认自己的伯伯当父亲,也就是让嘉靖帝以《皇明祖训》(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中的“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位,这让本来很重礼节,并很有主见的嘉靖帝非常生气。嘉靖帝希望自己的生母能随自己一起住进皇宫,并且还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的方式继承大统,而这一想法又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于是,嘉靖帝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争执,这场斗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礼议”之争。最后,观政进士张璁引经据典,使用《周礼》等古籍批驳了群臣的观点,提出了“继统”的理论,最终,这场明朝中期的政坛大辩论,以嘉靖帝的愿望实现而告终。

这件事结束后,使嘉靖帝尝到了通过改变礼仪制度的方式,达到为自己树立威信、巩固集权统治的甜头。于是,嘉靖帝找准机会,表明在祭祀当中的“天地合祭”有违古代礼制,需要分开祭祀的意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帝恢复了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天地分祭”的礼仪制度,并建造了专门祭地的方泽坛,后经过修葺,最终变成了明清两朝帝王们祭祀“皇地祇神”的地坛。

地坛作为皇家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其设计不仅要体现出皇家的威严气派,更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终极思想,可以说,地坛修建的位置、规模大小、设计样式,乃至哪里一砖,哪里一瓦,都无不体现着古代阴阳学说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方泽坛作为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坛周围有一圈水渠,象征着中国古典地理的“泽中方丘”的思想。

同时,古人还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一对对立物,而地坛作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其设计思想就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祭坛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因此,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条:首先,“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其次,“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的说法,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

第三,根据《周礼》“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的要求,以黄色来象征土地,因此,方泽坛均采用黄色琉璃构件。不仅如此,地坛还需要表达出大地观念和领地的观念,“天圆地方”和“地谓之黄”都属于大地观念,而领地观念则体现在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八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文章TAG:嘉靖钟祥出生地出生明朝

最近更新